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近日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本,首次从颗粒力学角度系统解释了月球背面月壤呈现高黏性特征的原因。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研究团队采用固定漏斗实验与滚筒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嫦娥六号月壤样本的休止角进行了精确测定。休止角作为衡量颗粒材料流动性的核心参数,实验数据显示该样本的休止角明显高于月球正面样本,其流动特性更接近地球上的黏性土壤。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中"颗粒越细流动性越强"的规律。
团队负责人祁生文研究员指出,嫦娥六号月壤样本呈现出独特的物理特性:虽然颗粒细小,但形态复杂程度远超预期。通过显微观测发现,样本中约32.6%的成分是易破碎的长石矿物,这种矿物在月球背面特有的强太空风化环境下,形成了既细小又粗糙的颗粒结构。这种特殊结构显著增强了颗粒间的摩擦力、范德华力以及静电力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建立颗粒力学模型,深入分析了月壤黏性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月球背面独特的太空环境导致月壤颗粒产生双重特性:一方面颗粒尺寸持续减小,另一方面表面粗糙度不断增加。这种矛盾特性使得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显著增强,最终导致月壤表现出异常高的黏性特征。
该研究不仅解开了嫦娥六号月壤黏性之谜,更为月球探测工程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科研团队强调,月球背面与正面的月壤特性存在本质差异,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活动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目前团队正基于新发现,开展月壤改良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验室场景中,科研人员展示了正在进行力学测试的月壤样本。这些来自月球背面的珍贵样本,正在通过精密仪器揭示着月球演化的奥秘。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的月球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