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与核能领域,我国近期接连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多项科研成果引发国际关注。从核聚变装置的研发到月球建造材料的验证,从航天应急发射到海洋工程装备升级,科技创新的脚步持续加速。
在核聚变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于安徽合肥正式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同步发布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全球研究方案。该装置作为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核心设备,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后开展长脉冲稳态运行实验。作为模拟太阳能量释放机制的"终极能源"探索项目,我国已在此领域多次刷新世界纪录,BEST装置的研发将进一步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月球基地建设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的34块"月壤砖"样品,在完成舱外暴露实验后状态良好。这些总重约100克的建筑材料,经受住了太空辐射、极端温差等严苛环境考验,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科研团队透露,月壤砖的抗压强度等性能指标已达到预期要求,下一步将开展模拟月面环境的建造测试。
航天领域实现应急发射能力突破。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急发射任务。飞船入轨后精准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全程耗时较常规发射缩短近三分之一。此次任务除携带常规补给物资外,还搭载了针对前期飞船舷窗裂纹问题的专项处置装置,验证了快速响应发射系统的可靠性。
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传来捷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通浚"轮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在黄海海域完成全部海试项目。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刷新亚洲纪录,其智能化疏浚系统可实现复杂海况下的精准作业。作为港口建设与航道维护的关键装备,"通浚"轮的投用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环境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全球首个气溶胶-气象耦合预报人工智能模型在兰州完成业务准入测试,该系统可在1分钟内生成覆盖未来5天、包含54个关键参数的全球高精度预报数据。通过5公里分辨率的沙尘预报产品,系统对局地沙尘天气的预警准确率较传统模型提升40%,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