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一次媒体访谈中,首次对外界关注的“引望之问”作出了详细解答。引望,这一名称源自古代诗句“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寓意深远,寄托了华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希望。
自华为今年年初注册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来,该公司便成为了业界热议的焦点。尤其是阿维塔和赛力斯两家车企的先后入股,更是将引望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引望的种种疑问,诸如其成立初衷、未来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它如何重塑汽车产业智能化供应链等,都成为了业界亟待解答的问题。
徐直军在访谈中明确表示,华为的定位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而非亲自下场造车。他强调,华为没有控股引望的意图,反而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这一表态不仅消除了车企对于华为可能打造自有品牌的担忧,也清晰地传达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定位。
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虽自2009年起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但“大而不强”的标签始终如影随形。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零部件工业的薄弱。相较于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等国际巨头,中国在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上的积累仍显不足。
回顾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汽油喷射、增压器还是防抱死刹车等核心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零部件企业的贡献。在中国,许多整车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都受到了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打造强大的汽车产业,不仅需要整车企业的创新,更需要零部件巨头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宁德时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全球第四大零部件供应商,它的崛起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对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电动化阶段已取得先发优势。然而,智能化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智能化不仅技术复杂、产业链长,而且投入巨大,远远超出了传统车企的业务范围。因此,传统车企需要与消费电子和通信产业跨界合作,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
徐直军的访谈和引望的成立,无疑为这一变革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如电动化变革催生了宁德时代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智能化变革的浪潮中,引望将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