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惊人,每三辆车中就有一辆挂着绿牌。据统计,上海已发放了260万张免费绿牌,这一数字正逐渐逼近城市交通的承载极限。消费者头顶悬着一把倒计时之剑——2025年12月31日之后,免费绿牌时代或将一去不复返。
购置税政策的调整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革。2024年,购买新能源车还能享受全额免购置税的优惠,但免税额度上限为3万元。具体而言,车价不超过33.9万元(不含税价30万元)的车辆继续免税;而对于价格更高的车辆,如50万元的车型,则需补缴8000元的税款。到了2026年,购置税政策进一步收紧,减半征收,且免税额度降至1.5万元。这意味着购买一辆30万元的汽车,消费者将需要支付1.5万元的购置税;而50万元的汽车,税费将飙升至3.5万元。
对于混动车主而言,情况更为严峻。从2026年起,纯电续航里程低于200公里的车辆将按燃油车征税,五菱宏光MINI等微型车将首当其冲,失去免税资格。
与此同时,绿牌的特权也在逐渐消失。上海已明确规定,2025年底前纯电动车还能申领免费绿牌,但外地车牌置换补贴已被取消,社保要求也更为严格。更令人震惊的是,2025年下半年,北京、上海等六座城市将试点“绿牌改白牌”,2026年7月后这一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白牌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失去走公交道、免限行、免费停车等特权。二手车市场也将迎来巨变:绿牌车在过户时将强制换为白牌,上海已率先实施,北京、广州等地紧随其后。
面对政策调整,车企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小米SU7车主因交付延迟而集体投诉,因为拖到2026年上牌将增加1.5万元的税费。车企们比消费者更为焦急,理想、蔚来等品牌推出了“高配白送”等促销活动,奔驰、宝马则直接补贴购置税,以吸引消费者在2025年底前下单。蔚来更是押注“车电分离”模式,车身价单独计税,以降低税费。然而,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洗牌,技术实力较弱的小厂或将被淘汰出局。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也随之出台。从2024年起,想要享受免税政策的新车必须满足纯电续航里程不低于200公里、低温衰减不超过35%、换电车型必须符合国标等条件。到了2026年,所有新能源车还将强制安装电池防爆系统,测试项目也将翻倍。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
随着绿牌数量的激增,上海的道路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当绿牌发放量达到260万张时,蓝牌数量仅为139万张。全市机动车总量已超过500万辆,45%的路口在高峰时段拥堵时间超过3小时。如果2026年绿牌继续免费发放,财政补贴将占据汽车消费总支出的5%,这已触及政策底线。因此,取消免费绿牌已成为大势所趋。
面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消费者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预算在30万元以内、年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的消费者认为现在是抄底购车的最佳时机,因为2025年购车税费全免,且5年电费比燃油车节省3.5万元。然而,对于充电不便的郊区用户而言,续航焦虑抵消了税费优势;而对于计划在三年内换车的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5年的残值率仅为40%,叠加税费可能亏损更多。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购买混动车要趁早,因为这类车型既能享受免税政策,又具备较长的续航里程。
随着绿牌取消的临近,替代方案逐渐浮出水面。上海正在测试“半市场化”牌照政策,即部分免费+部分拍卖。蓝牌现在拍出9万元高价,绿牌即使打折也要3-5万元。更为严厉的是“碳积分交易”政策,未来绿牌或将与碳排放挂钩,高能耗车缴税翻倍,低碳车则能抵扣税费。这一政策无疑将对燃油车市场产生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