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情绪经济崛起:6亿中国人如何为孤独买单

   时间:2025-08-11 15:32:2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当今社会,一个令人瞩目的消费趋势正在悄然兴起:人们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买单。看似无关紧要的物品,往往能拍出天价;而一些看似虚无的需求,却拥有着庞大的市场。

一个塑料玩偶拉布布,竟然在一次拍卖中以108万的高价成交,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中老年人对土味爽剧的追捧也不容小觑,该领域的年消费额已高达504亿,悄然超越了年轻人看电影的425亿消费额。月薪5000的人愿意花费2000养猫,凌晨排队只为抢购一个盲盒……这些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难道是中国人的钱太多了?

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可用于自由支配的资金有限,以至于只能集中投入到能够满足情绪需求的领域。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一趋势呢?答案或许可以从两个庞大的群体中寻找。

一方面,中国的单身人口数量已达到2.4亿,预计明年将突破3亿大关。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人口也刚刚突破了3.1亿。这两大群体加起来,约占中国人口的一半,即6亿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费现象:首次完全为自己花钱。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收入大多被用于养家糊口,孝敬父母、养育子女、人情往来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开支。然而,这6亿人打破了这一传统循环。他们无需承担家庭责任,收入完全由自己支配。这一变化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单身群体的形成并非因为经济困难,而是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密切相关。在工业社会,婚姻从生产工具变成了消费负担,女性经济独立后,传统家庭分工的基础逐渐崩塌。与此同时,男性在高压工作环境下也无力承担养家的重任。因此,单身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并催生了独特的消费逻辑:生存消费被极度压缩,而情绪消费则极度膨胀。

例如,有人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极为抠门,却愿意为抽中隐藏限定盲盒花费数千元;有人给宠物买进口粮,价格比自己吃的还要昂贵。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体现了人们在有限资金下对情绪满足的追求。

随着基本生存成本的降低,人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快乐生产中。宠物经济、一人经济、虚拟陪伴产业等蓬勃发展,这些领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大群体——银发族——的消费觉醒同样具有革命性。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的退休阶层。他们拥有退休金和积蓄,子女也已成家立业。因此,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时间和金钱。为了补偿年轻时被耽误的青春,他们纷纷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中,线上学习、钢琴、书法、舞蹈等成为他们的新宠。

与此同时,中年短剧的兴起也反映了这一群体的情感需求。那些看似荒诞的剧情,恰恰满足了他们年轻时被压抑的幻想。这些消费现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情绪价值。

传统经济学只承认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价值——情绪价值。即商品带给人的心理满足。拉布布让人与众不同、蜜雪冰城让人快乐、线上课程让人感觉自己还在进步……这些产品的物质价值有限,但情绪价值却无限。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经济基础的质变、消费主体的革命以及技术条件的成熟。随着人均GDP的突破、6亿人摆脱家庭经济束缚成为独立消费单元以及大数据和算法的精准推送,情绪经济已经崛起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人们连基本的情感都要通过市场来满足,这是否意味着社会的退步?或许,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至少,市场提供了解决方案,让人们能够在现代化的孤独中找到一丝慰藉。尽管这种方式并不完美,但至少让人们能够活下去,不那么寒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