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的夜空下,中国航天事业再次迈出坚实步伐。8月17日晚,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轰鸣升空,成功将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成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期系列卫星发射活动中的又一亮点。
自7月27日以来,短短23天内,中国已成功完成了9次卫星发射任务,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次发射,频率之高令人瞩目。尤为这9次任务中有5次专注于互联网低轨卫星的部署,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加速推进态势。
针对这一连串的卫星发射活动,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秀强接受了采访,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深层意义。江教授指出,这些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卫星技术上的新突破,更预示着中国卫星互联网正步入快速组网阶段,其终极目标是构建中国版的“星链”——中国星网GW星座。
那么,何为中国星网GW星座?江教授首先科普了互联网低轨卫星的概念。低轨卫星,以其较低的飞行高度(几百至两千公里左右),在对地观测和信号收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低轨也意味着易受大气阻力影响,且对地面的有效覆盖区域有限。为了克服这一局限,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射大量低轨卫星,形成星座,以实现全球连续覆盖。
中国星网GW星座,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该星座计划由惊人的12992颗卫星组成,旨在打造中国的首个卫星互联网系统。自2024年12月16日首组卫星发射以来,至今已有9组卫星顺利升空,累计数量超过90颗,标志着GW星座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江教授强调,尽管距离万颗卫星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但近期密集的发射活动已显示出GW星座正加速组网。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内将发射约10%的组网卫星,到2035年完成全球组网。一旦GW星座建成,它将与地面5G网络融合,成为6G网络的关键设施,为用户提供更高速、更低延迟的网络服务,同时支撑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新兴应用,并在国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热门领域。江教授指出,近地轨道资源有限,卫星之间需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干扰和碰撞。因此,这场“先到先得”的卡位赛尤为激烈。国外以SpaceX的“星链”为代表,而国内则除了中国星网GW星座外,还有千帆星座、“鸿鹄三号”星座等多个低轨商业卫星计划。
中国在互联网低轨卫星领域的密集发射活动,展示了其在大规模星座建设方面的强大实力。江教授认为,中国在卫星和火箭的批量生产制造、发射场的高密度调控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部署的需求。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卫星互联网作为连接天地海空的关键设施,正成为各国未来产业生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无疑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