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汽车企业集体宣誓缩短至60天付款期限以来,时间已悄然流逝两月有余。然而,这一旨在优化产业链的举措,在现实层面却遭遇了重重阻碍,引发了一场关乎汽车产业链生存状态的深刻博弈。
表面上,诸如一汽、广汽等行业巨头确实在行动,广汽更是建立了从采购至付款的闭环系统,赛力斯也在积极探索全数字化支付的新模式。然而,深入供应链底层,众多供应商却纷纷表示,尽管通知满天飞,但实际流程却纹丝不动。合同审批流程依旧缓慢,部分车企甚至通过推迟验收、以商票替代现金等手段,将实际账期延长至一年之久。
一位项目经理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每日奔波于流程审批之间,却在最后付款环节屡屡受挫,不是“系统故障”,就是“负责人出差”,最终陷入求助无门的境地。这一现状,无疑揭示了供应商群体的无奈与困境。
更为严峻的是,7月工信部设立的账期投诉平台遭遇了冷遇,这背后是供应商群体的集体沉默。在“订单为王”的生存法则下,中小供应商即便面临平均230天的回款周期,也不敢轻易得罪主机厂。这种畸形的平衡,凸显了车企在供应链中的绝对话语权,以及供应商作为金融“输血者”的被动地位。
商业承兑汇票的潜规则更是让供应商雪上加霜。急需现金的他们,不仅需要承担贴息利息,甚至出现了“干活反倒贴钱”的荒诞现象。
车企同样面临困境。随着行业利润率跌破4.3%,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已高达2500亿。价格战的白热化导致经销商库存激增40万辆,整车厂不得不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数据显示,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部分车企需瞬间释放上千亿现金流,这对于利润率仅为3.9%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孔辉科技提出的“发票到账30天结清”倡议,虽被视为理想化的构想,却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化穿透、分层监管、金融疏导以及信用绑定等措施,被视为重构汽车产业价值分配的关键。将采购订单、物流签收、验收确认等全流程上链操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拖延;对头部车企设定更短的账期过渡时限,对中小车企给予缓冲期并要求其公示改善计划;行业协会牵头搭建供应链票据贴现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将账期执行情况与车企资质评定体系挂钩,与新能源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