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媒《光明日报》针对竖屏短剧中的萌娃题材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在追求市场热度的同时,不应无底线地“消费童年”。短剧作为一种紧跟市场潮流的内容产品,各类题材随着观众喜好的变化而兴衰更替,萌宝题材便是近年来崛起的一股新势力,尤其受到女性观众的青睐。去年以来,诸如《全家偷听我心声我负责吃奶》等萌宝题材短剧屡创佳绩,通过展现婴儿们的可爱形象与心声,为观众提供了“云养娃”的情感寄托。
这一趋势不仅打开了萌宝题材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众多儿童演员涌入短剧行业。据业内人士透露,短剧行业内的儿童演员数量一直不少,但今年由于萌宝题材的流行,显得尤为突出。部分家长视短剧为孩子踏入演艺圈的捷径,亲自担任经纪人、表演指导等角色,积极为孩子争取演出机会。还有家长原本并无职业规划,但被剧组招募时提到的“艺术研学”等宣传所吸引,认为参演短剧能让孩子接触影视制作,提升综合素质。
然而,儿童演员在短剧行业的收入情况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丰厚。据相关人士介绍,儿童演员的片酬通常按履历标准计算,一般每天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只有在作品成为爆款后,片酬才可能上涨至5000元。只有具备电视剧、电影演出经历的儿童演员,片酬才能达到万元以上。但这类儿童演员往往不会选择拍摄短剧。儿童演员接戏需通过经纪工作室,片酬还需支付10%至20%的抽成给经纪人。
儿童演员的职业寿命相对短暂,尤其是婴儿演员更是稀缺资源,拍摄时往往使用假人代替。实际参与演出的儿童演员,最小也要两三岁,且最佳年龄集中在八岁到十岁之间,身高需在1.35米以下。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听指挥、易配合,随着年龄增长和身高变化,便可能失去“可爱”的特质。因此,未成年儿童作为演员的花期通常只有两三年。
在教育问题上,拍戏的连续性使得不少儿童演员需要在拍戏与学习之间平衡。家长通常会在横店等地为孩子找学校,拍戏时请假,无戏时上课。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过早接触成人化戏剧内容缺乏强烈意识。据某短剧Casting工作室负责人透露,家长对孩子出演短剧的剧本审核相对宽松,只要不涉及擦边、血腥暴力等内容即可。
然而,这种过早的社会化冲击与“成人化”表演要求,可能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们在反复演绎激烈情节的过程中,可能只是机械模仿而非真正理解情绪背后的逻辑,从而透支精神能量。国家广电总局在2019年发布的《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明确指出,邀请未成年人参与节目制作时,其服饰、表演应符合未成年人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避免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
尽管并非所有萌宝题材短剧都存在这些问题,但部分短剧中将未成年演员角色设置为心机恶毒或参与成年人关系对决的形象,无疑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因此,萌宝题材短剧在追求市场热度的同时,更应坚守底线,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让萌宝题材的内容力和对未成年人的培养力得到充分发挥。短剧行业在消耗儿童演员心智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耗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