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发生的一起打人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一名68岁的保洁员劝阻游客不要随意丢弃用于拍摄的烟雾棒,却遭到了多名游客的围攻。
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乌兰哈达火山景区近年来因独特地貌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该景区因其地貌酷似火星表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摄“火星漫步”照片。为了营造逼真的氛围,游客们通常会使用宇航服和烟雾棒作为道具。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烟雾棒的点燃不仅严重影响了观景视野,其呛鼻的气味也让其他游客苦不堪言。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游客在拍摄完毕后,随意丢弃燃尽的烟雾棒,给景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一行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多轮争议,但争议的焦点逐渐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景区管理不善,转向了年轻人对出片式旅行的厌倦。
出片式旅行,即以拍出最美照片为核心任务的旅行方式,近年来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这一旅行方式强调留下最美的旅行痕迹,甚至在旅行体验和景区实际美景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出片,一切都可以忍受。社交媒体如小红书的推波助澜,以及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而刻意打造的网红打卡点,都加速了出片式旅行的流行。
然而,出片式旅行的弊端也逐渐显现。2021年底的小红书滤镜门事件,让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网红打卡地的真实面貌与照片中的美好景象往往大相径庭。这一事件引发了大量年轻人对出片式旅行的反思和批判。随后,各大景区对商业旅拍的封杀,更是对出片式旅行的一次重击。商业旅拍机构占据最佳出片机位,排挤普通游客,让景区变成了摄影棚,游客对景区的认知也产生了扭曲。
在乌兰哈达火山景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网红机位打卡照,关于景区本身游玩体验的内容却大幅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年轻人对出片式旅行的反感。
随着反思的深入,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抛弃出片式旅行,转而更加注重旅行本身的体验。他们怀念穷游马蜂窝时代的高质量长图文内容,希望从中提取引发共鸣的旅行灵感。这些年轻人并不拒绝出片,但拒绝为了出片而出片,他们更看重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分享了自己在海外火山群游览时的经历,对比了乌兰哈达火山景区游客为了出片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强调了在探索火山时保护环境和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这一分享引起了广泛共鸣,也进一步推动了年轻人对出片式旅行的批判。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保洁员被打事件,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暴力事件,更是引发了大众对出片式旅行及其背后消费观念的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标志着年轻人旅游消费理念的迭代升级,他们开始追求更环保、更温和、更简约的旅行方式,不再盲目从众,而是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对他人的尊重。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出片式旅行的摒弃,更是国内旅游业迎来的一次新机遇。随着年轻人旅游消费理念的进步,旅游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