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巴奴毛肚火锅正试图通过冲刺港交所来实现其扩张蓝图。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监管部门的一纸通知给其上市之路泼了一盆冷水。
证监会近日对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巴奴火锅)的境外上市备案提出了补充材料要求,涵盖了三大类共计九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直指巴奴火锅的内部治理、财务状况以及用工合规性,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其中,关于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巴奴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及其配偶韩艳丽合计控制了公司约83.38%的投票权,但韩艳丽并未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证监会要求巴奴火锅解释这一安排的合理性,这无疑是对其公司治理透明度的考验。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巴奴火锅在上市前的突击分红行为。招股书显示,在递交招股书前五个月,巴奴火锅向股东宣派了7000万元的股息,占到了2024年净利润的57%。然而,与此同时,公司的流动负债高达7.17亿元,净流动资产仅为1.47亿元。这种在资金链紧张情况下仍优先选择分红的做法,引发了市场对其上市融资真实动机和必要性的质疑。
巴奴火锅的用工合规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巴奴国际拥有大量非正式员工,包括兼职员工和外包员工。在社保新规即将落地的背景下,这样的员工结构存在巨大的合规隐患。证监会要求巴奴火锅说明是否为这些非全职人员足额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这无疑是对其用工合规性的一次全面审查。
巴奴火锅一直以来主打“产品主义”的品牌形象,以高品质和高定价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这种高端定位并未完全转化为与之匹配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巴奴火锅的利润率远低于同行海底捞,同时翻台率也表现不佳。这种“高定价、低利润、低效率”的错位现象,让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巴奴火锅频频陷入品控和食品安全风波。从“天价土豆片”事件到子品牌羊肉卷被检测出含有鸭肉成分,再到井水黄豆芽潜在的污染问题,这些事件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与此同时,创始人杜中兵的争议性言论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品牌形象的负面效应。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巴奴火锅仍未放弃其扩张计划。招股书中描绘了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让门店数量翻倍,并向地、县级市下沉。然而,在增长失速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这场逆势扩张的前景并不明朗。尤其是在向低线城市下沉时,其高客单价的定位将直面当地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考验。
从资本市场来看,火锅赛道的热情早已褪去。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等头部企业的股价大幅缩水,市场对火锅品牌的信心不足。在这种悲观情绪下,即便巴奴火锅能够成功闯关IPO,投资者在审视其内部和外部诸多问题时,也会持谨慎态度。如何在夯实内功与迎合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巴奴火锅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