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汽蓝谷的历史篇章中,2024年7月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张国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实战派”领袖,空降至这家新能源车企,并迅速从总经理跃升至董事长之位。面对北汽蓝谷销量停滞、亏损累累的困境,他提出了“创业型公司”的转型愿景,誓言三年内重塑北汽蓝谷的辉煌。
然而,现实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展开。尽管2025年半年报显示,北汽蓝谷营收同比增长154%,销量激增139%,经营现金流五年来首次转正,股价也逆势上涨,市值突破500亿大关,但这一系列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财务危机。上半年净亏损高达23.1亿元,毛利率深陷负值区间,每卖出一辆车便亏损超3万元,累计失血已超过300亿元。
张国富上任后采取的“以价换量”策略,虽然短期内拉动了销量,但长期来看,却严重损害了品牌溢价,使北汽蓝谷陷入了“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降价策略导致营业成本激增,成本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经营结构严重失衡。同时,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已高达80.25%,迫使北汽蓝谷不得不再次启动大规模融资计划,依赖外部输血维持运营。
在研发方面,尽管北汽蓝谷持续加大投入,但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投入产出比,都远低于行业水平。其自研平台BE22核心技术仍高度依赖华为和宁德时代,缺乏自主造血能力。与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巨头相比,北汽蓝谷在技术研发上的落后尤为明显,行业头部效应不断挤压其生存空间。
北汽蓝谷的双品牌战略也未能如愿以偿。极狐与享界本应形成高低搭配的攻防体系,但实际上却陷入了互相竞争的困境。由于技术平台相同,资源争夺隐患显现,享界为了销量不得不降价与极狐形成直接竞争,导致极狐销量大幅下滑。在市场表现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享界与极狐都受到了市场竞品的严重冲击。
张国富提出的“营销、成本、质量”三大目标,以及all in享界的战略决策,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汽蓝谷的问题。他的降本措施仍停留在行政指令层面,缺乏结构或体制优化的方案;市场化营销决策也更多依赖于领导偏好而非用户数据分析。这种“新口号包裹旧逻辑”的伪革新,无法为北汽蓝谷带来真正的系统性增效。
张国富对北汽蓝谷的诊断看似精准,但实际上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北汽蓝谷的真正困境在于长期依赖B端与合资输血,难以形成自我供血的发展模式。他的解决方案虽然看似新颖,但实质上仍是“输血续命”与“降价换量”的老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很难让北汽蓝谷走出亏损的泥潭,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张国富的“实战派”人设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眼球,但面对北汽蓝谷复杂而深层次的问题,他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仍是一个未知数。北汽蓝谷的未来,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