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首名为《绿化带战神》的网络歌曲迅速走红,尽管歌词并未直接点名,但广大网友普遍将其与小米汽车联系在一起。这首歌不仅在网络上疯传,还衍生出了多个版本,尽管小米方面努力遏制其传播,但效果不佳。
小米,这家在社交营销领域一向所向披靡的企业,此次却在汽车领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过,这次挫折或许并非全然坏事,它也为小米造车之路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绿化带战神》的流行,折射出市场对于小米造车营销策略的一种反感情绪。网友们乐于分享并调侃小米SU7冲上绿化带的事故图片,这更多是一种情绪宣泄,而非对车辆性能的负面评价。小米SU7和YU7在外观、用料、配置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然而,随着小米造车的深入,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在外观设计上,小米SU7因酷似保时捷Taycan而被戏称为“米时捷”,而YU7则与法拉利Purosangue在车身比例、造型轮廓等方面有多处相似,引发抄袭争议。在宣传层面,小米SU7 Ultra售价4.2万的挖孔前舱盖被宣传为“性能件”,实则仅为装饰之用,这种误导性宣传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面对这些质疑,小米的态度显得颇为强硬,坚持认为其设计属于家族原创,经得起时间考验。小米似乎认为,只要米粉愿意买单,外界的质疑就无足轻重。然而,这种回避问题的态度,加上部分米粉在舆论场上的强势辩护,反而加剧了公众的反感情绪。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造车在业绩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小米作为新手能够迅速实现市场爆发,堪称奇迹。小米汽车的业绩连续多个季度刷新历史新高,Q2单季交付量就达到了81302台,年内完成35万辆交付目标几乎毫无压力。同时,其毛利率高达26.4%,预计下半年即可实现盈利。这样的业绩,让许多仍在挣扎的新势力车企望尘莫及。
然而,小米模式的成功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小米一直以其方法论、爆品模式、新零售模式和高端产品方法论等为核心竞争力,但此次造车风波却暴露出小米在某些方面的路径依赖和营销取巧。小米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彻底抛弃那些走捷径、过度宣传的做法。
事实上,小米造车在品牌口碑上已经出现负面趋势。诸如“连夜说服高管”、“车规级纸盒”等噱头被证实为虚假宣传,以及小米在路测方面的大肆渲染,都加剧了公众的质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过度宣传和取巧行为,正在反噬小米自身的品牌形象。
小米的股价并未随其业绩的飙升而恢复到此前高点,这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小米模式的疑虑。作为许愿池的雷军,其个人形象和小米品牌紧密相连。雷军一直以其务实、擅长资源整合和极致用户体验创新而著称,但此次造车风波也对他个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
雷军需要带领小米正视自身问题,摆脱路径依赖,寻求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引领创新。只有这样,小米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不仅在产品上颠覆传统,更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同时,雷军和小米也需要展现出更大的格局和视野,不再一味顺势而为,而是勇于成为行业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