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后稷实验室,作为杂粮生物育种领域的璀璨新星,近日迎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喜讯。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中,该实验室一举斩获7项基金资助,标志着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坚实步伐,为山西农业科研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这7项资助涵盖了杂粮作物基因研究、代谢机制探索及表型鉴定等多个前沿方向,具体包括5项面上项目与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每一项资助都承载着推动杂粮生物育种科技创新的厚望。
在面上项目方面,李红英团队将深入研究“肽基-tRNA水解酶SiPTRH2在谷子后熟籽粒类胡萝卜素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揭开谷子成熟后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神秘面纱,通过基因技术提升谷子的营养价值。贾举庆则致力于“燕麦裸粒基因N1的克隆与功能解析”,期望破解燕麦裸粒性状的遗传秘密,为燕麦品种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孙朝霞的项目“苦荞FtMYB54调控种壳厚度的分子机制”聚焦于苦荞种壳厚度,旨在培育出更优质的苦荞品种。侯思宇的“内源叶酸介导DNA甲基化调控谷子抽穗期的机制”研究,将揭示谷子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调控奥秘,为精准调控谷子生长周期提供新途径。高建华主持的“VB6同效维生素间内稳态调控机制及其作物生物强化创制”项目,致力于解析VB6在作物中的调控机制,以期培育出富含VB6的强化作物,提升粮食的健康属性。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样亮点纷呈。杨阳的项目“精准表型鉴定联合pan-GWAS发掘谷子萌发期抗旱性的关键候选基因及优异等位变异”,将运用先进技术挖掘谷子抗旱基因,对提升谷子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温智琰则专注于“新型E3泛素连接酶ARI8调控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为农作物抗病毒育种探索新路径。
自2023年2月获批建设以来,山西省后稷实验室发展迅速。该实验室以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打造,是山西省农业领域的首个省级实验室,也是全国唯一专注于杂粮生物育种研究的省级平台。实验室汇聚了众多国内杂粮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了由院士指导、高层次人才引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12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32%,博士学位人员占比61%。
实验室成立以来,聚焦山西杂粮作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滞后、重大育种应用价值基因匮乏等关键问题,确定了四大研究方向,并大力开展杂粮生物育种攻关。截至目前,已成功搭建代谢组学、细胞生物学、遗传转化学等六大科研平台。此前,实验室已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并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杂粮专项,还获批了2项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此次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批,再次彰显了实验室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