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自购热情高涨,年内频现大手笔投入
近期,公募基金行业的自购行为持续升温,与以往相比,今年无论是市场低迷时期还是反弹阶段,基金公司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一趋势背后,两大主要因素尤为显著:一是为浮动费率产品保驾护航,二是利用自有资金在市场低点稳定市场情绪。
据业内观察,近年来,随着基金公司纷纷下调管理费率,经营压力增大,将部分利润转化为投资,成为提升收益的新途径。随着市场逐渐回暖,这些自购的基金产品也取得了可观的浮盈,尤其是那些在4月初勇敢入市的资金,收获尤为丰厚。
具体来看,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近期纷纷宣布自购计划。摩根基金在8月27日宣布,将使用自有资金2470万元认购正在发行的摩根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而在整个8月,包括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等在内的多家头部公募,自购累计金额已超过2.7亿元。其中,南方基金的自购金额最为引人注目,达到2.3亿元,涉及旗下三只产品,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证监会提出的政策要求,即基金每年需将一定比例利润用于申购自家权益产品,使得自购从过去的“可选项”变为了“必选项”,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从基金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自购金额均颇为可观。天弘基金在股票型基金方面的自购金额位居首位,达到2.88亿元;而工银瑞信基金在混合型基金方面的自购金额则领先,为5.4亿元。具体到产品,年内共有554只权益类产品获得公司净自购,其中7只产品的自购金额超过1亿元。
今年基金自购热潮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浮动费率产品发行时,基金管理人通过自购来为新产品护航;二是在市场行情低点时,多家基金公司大举自购,进行“抄底”。在浮动费率基金的发行过程中,基金管理人自购金额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不等,旨在与持有人风险共担,并给予市场信心。而在4月初市场行情陷入短期低点时,招商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公募也进行了大手笔的自购。
随着市场逐渐回暖,这些自购的基金产品也取得了显著的浮盈。以鹏扬基金为例,该公司在4月8日使用固有资金1500万元申购旗下三只基金,并表示将继续投资。由于4月8日正值年内阶段性低点,这些产品持有至今的浮盈颇为可观。其中,鹏扬数字经济先锋的涨幅高达58.62%,使得这笔1500万元的自购当前浮盈已超过450万元。
建信基金、博时基金、兴正全球基金等多家公募也在4月份进行了大规模的自购,显示出对市场前景的信心。
公募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不仅体现了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对自家产品的信心,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