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实体书店:在困境中寻觅重生之路

   时间:2025-09-03 05:37:0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落幕的上海书展上,一组亮眼的数据重新点燃了关于线下阅读热情的讨论。据统计,此次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过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额达到6472.7万元,较去年增长了31.6%,文创产品的销售收入也实现了翻倍,跃升至1017万元。这些数据无疑为线下阅读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书展的热闹景象并未能掩盖实体书店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日,成都仁恒置地广场的茑屋书店宣布将于月底关闭,这一消息再次将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推到了公众面前。书店的闭店潮似乎从未停歇,包括茑屋书店、西西弗、新华书店、三联书店等知名连锁品牌,以及一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独立书店,都在经历着关店的阵痛。

茑屋书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自2020年进入中国以来,茑屋书店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开设千家门店,意图将其在日本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中国。然而,现实却与愿景大相径庭。五年来,茑屋书店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最高时仅达到15家,而目前已关闭的门店就有4家。更讽刺的是,实体书店的“高光时刻”似乎总是停留在闭店前的清仓特惠,成都茑屋书店在闭店前的特惠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排队抢购,这种场景已成为许多实体书店的共同命运。

实体书店行业的困境并非个例,即便是头部出版上市企业也难以幸免。数据显示,2024年,包括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在内的多家企业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中文在线、荣信文化等企业甚至陷入了亏损,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普遍不足40%。图书零售市场的大盘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同比下降了1.52%,若剔除教辅类图书,降幅更是达到了4.83%,非刚需图书消费的萎缩态势明显。

渠道分布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在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分布中,平台电商占据了40.9%的份额,内容电商占30.4%,垂直及其他电商占14.7%,而实体书店仅占14%。值得注意的是,在蓬勃发展的内容电商渠道中,少儿与教辅类图书的码洋占比合计近70%,这反映出市场对实用型图书的高度依赖。实体书店的销售结构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教辅类图书占据了其码洋构成的近三成,而其他品类的销量则明显乏力。

尽管实体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但许多读者仍不愿看到书店的消失。然而,他们的消费选择却往往陷入两难境地:需要书店提供的文化空间,却难以通过消费来支持书店的生存。一部分读者心甘情愿以更高的价格在书店购书,只希望这些空间能够存活得更久一些,但这样的消费终究只是少数,难以支撑书店的长期运营。

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商业模式与当代消费习惯之间的断裂。线上电商渠道普遍以折扣价销售图书,而实体书店受限于租金、人力等成本,大多只能维持原价销售,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国民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持续上升,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则相对减少。

“网红书店”的兴起曾为实体书店带来短暂的复苏,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行业的低迷态势。这些书店凭借设计感的空间和氛围感的陈列成为城市打卡景点,吸引了大量客流,但多数消费者进店的目的并非选书购书,而是拍照打卡。这种模式下,书店的打卡人流并未有效转化为图书销量,反而干扰了真正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书店+”模式成为行业主流选择的当下,咖啡、文创、文具等非书业务被视为实体书店的自救之道。然而,这种模式的局限同样明显,书籍售价难以与电商平台竞争,非书类商品的定价也普遍偏高,导致许多顾客的消费行为仅限于一次性打卡,难以转化为持续的回流与复购。

不过,也有一些书店通过极致垂直化的探索找到了生存的新路径。它们不再试图覆盖所有读者,而是深耕特定领域,如女性主义书籍、儿童绘本、推理小说等细分品类,用“小而专”替代“大而全”。这些书店通过对特定群体需求的深度满足,形成了差异化优势,重新定义了书店的功能和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实体书店的成功不再依赖于某一种固定模式,而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价值创新。无论是场景创新的茑屋书店,还是纯粹卖书的万圣书园,抑或是垂直细分的新书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生存之道。书店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卖书场所,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公共空间,满足着人们对文化体验与物质消费的双重期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