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近期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揭示了公司在财务健康方面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该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56.7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5.8%,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亏损37.01亿元,亏损幅度较上一年同期进一步扩大。
面对这样的业绩,金地集团表示,上半年公司继续强化现金流管理,同时推动主业与多元化业务的协同发展。尽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签约面积125.4万平方米、签约金额171.5亿元的业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公司为了加速去化而做出的让利决策。
为加大去化力度,金地集团上半年对经营和销售策略进行了动态调整。然而,这一调整导致部分项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进而引发资产减值计提,对公司利润水平造成了显著影响。截至6月末,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22.84亿元,其中信用损失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分别占16.11亿元和6.72亿元,这些计提直接减少了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5亿元。
除了主营业务面临的挑战,金地集团在轻资产模式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在商业物业方面,同口径客流、销售额以及会员复购人数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同时,写字楼整体出租率较上一年末有所提升,产业地产方面也在报告期内累计签约了多个招商代理及咨询服务类项目。长租公寓成熟期项目的出租率和续租率也均有所提升。
在代建业务方面,金地集团同样表现出色。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了多个千万级项目,代建业务新增签约规模同比增长52%。然而,尽管这些业务的增长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并未能有效改善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金地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58亿元,同比大幅下跌127.4%。同时,公司账面资金也在急剧缩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较上年同期下滑近32%。面对这样的经营压力,金地集团不得不开始内部调整,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今年7月下旬,市场传出消息,金地集团将对区域管理架构进行调整。公司将原本的“总部—区域—城市公司”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并缩减合并区域及城市公司。这一调整旨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
经过调整,金地集团最终设立了华南大区、北方大区、华东大区及中西部大区等四个大区公司,以及深圳、广州、北京、天津等十个地区公司。这些地区公司将作为一线经营的主体,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以确保经营目标的有效达成。
然而,尽管进行了内部调整,金地集团在今年的销售业绩上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公司累计实现签约面积14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5%;对应签约金额197.3亿元,同比下降53.26%。这些数据表明,金地集团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