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车订单“破万”背后,真实销量水分几何?

   时间:2025-09-03 22:24:3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然而,一些车型在预售和上市阶段的小订与大定数据却显得异常火爆。小米YU7在上市短短一个小时内,大定量便迅速攀升至28.9万,这一数字令小米创始人雷军都感到惊讶。尊界S800尽管售价高达百万,但在87天内大定量也突破了1.2万,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奔驰S级和迈巴赫S级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总和。就连传统品牌东风日产旗下的N7,也在50天内取得了大定2万的好成绩。

车企们纷纷通过公布小订和大定数据来为自家车型造势,但这种数据的统计口径和方法是否一致却引发了质疑。有消息称,为了营造车型热销的氛围,部分车企甚至不惜与广告公司联手伪造小订量,误导消费者,同时也取悦了相关部门领导。这种做法让人不禁对车企公布的数据产生怀疑。

在新车宣传周期长达数月的背景下,车企们通常会发布预售阶段的小订和上市阶段的大定两组数据。特斯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2019年,其Cybertruck仅凭100美元的可退小订价格,在预售一周内就获得了25万的预订量。然而,受限于产能、品控和价格等因素,Cybertruck的实际销量与预订量相去甚远,今年二季度交付量不足5000辆。这显示出小订数据的“水分”难以避免。

小订因价格低且可退,往往能吸引大量用户预订。用户觉得反正便宜又能退,还能享受一些额外权益,因此乐于先订再看。而一旦上市时车型性价比符合预期,再转大定;若不满意,则直接退款。相比之下,大定则涉及更多实质利益,通常价格在五千元左右,高的甚至上万。然而,随着车企们引入“犹豫期”的概念,大定数据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可靠。小米SU7上市时,27分钟5万台的大定量因7天可退而引发争议,尽管雷军后来解释这是行业惯例,但大定的“重新定义”仍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

在汽车行业高强度竞争的背景下,车企们对销量的焦虑愈发明显。通过频繁强调小订和大定数据来展示车型的热度,成为车企们销量焦虑的具体表现。同时,用户判断一款车是否热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用户主要通过在马路上看到的频率来判断;而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成为重要依据。然而,随着车企越来越看重销量宣传,一些捏造或掺水小订、大定数据的现象开始出现,诱导用户产生从众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一款车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宣传,更需要车企在整个体系上的竞争实力。小订或大定数据高并不意味着最终的交付也会顺利。特斯拉Cybertruck就是一个教训,交付四年后月销量仍只有3000辆。国内车企同样面临这一问题,订单流失、交付延迟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做出判断,不要被车企制造的“爆款幻觉”所迷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