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AI智能眼镜领域,一场激烈的“百镜大战”已然拉开帷幕。在这场看似由巨头主导的竞争中,一家名为Rokid的创业公司却凭借一款名为Rokid Glasses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焦点。这款集摄像头、显示功能于一体的全功能AI智能眼镜,不仅率先突破量产瓶颈,更以惊人的市场表现引发全球关注。
9月5日,Rokid官方公布的数据令人瞩目:Rokid Glasses全渠道开售5天内即售罄4万台,9月产能已全部排满,电商平台下单用户需等待至10月15日才能收货。与此同时,线下门店自9月15日起开放购买,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成绩背后,是Rokid从CES到WAIC等科技展会中的持续曝光,以及“看一下支付”等创新功能的全球首发,逐步构建起产品影响力。
作为一家非巨头背景的创业公司,Rokid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与传统手机厂商或互联网巨头相比,其在供应链掌控和现金流方面并无优势,却凭借十年在AR光学、AI交互技术及产品设计领域的积累,打造出这款“最轻的全功能AI智能眼镜”。目前市场上多数AI眼镜仅具备语音、拍摄或显示中的单一功能,而Rokid Glasses通过高度集成光波导显示模组、传感器、摄像头和电池等组件,在不足50克的重量下实现了“能语音、能拍、能显示”的完整形态,更接近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理想期待。
量产难题曾是行业共同痛点,而Rokid通过与蓝思科技合作定制生产线,从结构设计到组装工艺全程参与,为行业提供了首个可复制的量产范本。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自身交付问题,更为智能眼镜大规模普及铺平道路。海外市场的积极反馈进一步印证其成功:Kickstarter众筹平台上线后迅速突破100万美元,海外科技博主普遍评价其“轻巧、全能且实用”,成为当前智能眼镜市场的标杆产品。
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打磨。针对长期佩戴的舒适性,Rokid将重量控制在50克以内,采用贴合耳部的镜腿曲线和空气鼻托,通过分布式受力设计减少鼻梁和耳部压力。续航方面,可充电眼镜盒与磁吸充电胶囊的组合,让用户无需摘下眼镜即可补充电量,彻底解决“电量焦虑”。软件层面,智能提词功能从早期需配合智能戒指操作,迭代至通过算法实现字幕自然滚动,并支持蓝牙配件控制,大幅降低演讲或会议场景中的干扰。
双向对话翻译功能的加入,使跨语言沟通成为实时双向的自然交互,双方可通过眼镜和手机屏幕同步查看翻译内容,打破语言障碍。在影像质量上,Rokid Glasses通过算法优化,在照片和视频拍摄方面与Ray-Ban meta等主流产品同属第一梯队,满足用户日常记录需求。而与支付宝合作的“看一下支付”功能,则让用户无需掏出手机即可完成支付,结合多层风控和语音确认机制,既保障安全性又提升便利性,推动智能眼镜从“尝鲜玩具”向“日常工具”转变。
在这场巨头云集的竞争中,Rokid的“小而美”战略成为制胜关键。通过聚焦人机交互与AR+AI技术,持续优化佩戴舒适度、续航能力、显示效果和交互体验,而非盲目扩展不成熟场景,Rokid成功将产品融入用户日常生活。从演讲提词、双向翻译到骑行导航、抬眼支付,用户分享的真实场景验证了其价值。海外科技博主Ben的评价颇具代表性:“Rokid Glasses是目前最轻的全功能AI智能眼镜,其显示和摄像头功能让体验更直观,更贴近日常需求。”
Rokid的成功证明,在巨头尚未找到产品与市场平衡点之前,创业公司凭借耐心与匠心同样能占据领先地位。其坚持的聚焦战略不仅赢得了全球用户认可,更打破了“巨头必然论”的固有认知——智能眼镜的未来,或许正掌握在这些敢于突破常规的“小而美”企业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