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曙光AI计算开放架构:是生态押注还是工程展示?市场静待验证

   时间:2025-09-06 20:37:20 来源:华尔街见闻官方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6日,国内科技领域迎来重要进展——中科曙光联合二十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式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并同步推出AI超集群系统。该系统单机柜可集成96张加速卡,算力规模突破百P级,更支持向百万卡级集群扩展,标志着国产算力基础设施迈入全新阶段。

此次发布的架构不仅聚焦硬件性能,更创新性提出"开放标准+生态共建"模式。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将其类比为"国产算力的安卓生态",强调通过兼容多品牌加速卡、主流软件生态(含CUDA)以及开放存算协同规范,降低用户迁移成本。据披露,曙光过去十年已部署超50万张异构加速卡,建成20余个大规模算力集群,为生态推广奠定工程基础。

行业分析指出,该方案直击采购方三大核心痛点:硬件密度、能效比与软件兼容性。通过液冷/冷板技术规范与基础软件栈优化,系统在保持单柜96卡高密度的同时,显著提升散热效率与能源利用率。这种"工程指标+开放策略"的组合拳,旨在构建可用性与可接入性并重的解决方案。

李斌特别强调,国内智算产业需要"苹果式创新与安卓式生态"并存的发展路径。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曙光试图从单纯设备供应商转型为"国家级算力方案整合者"。这种定位差异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相比浪潮信息等专注服务器规模的厂商,曙光更强调集群运维经验与标准化方案的产业价值。

从技术生态层面观察,中科曙光选择兼容CUDA生态的务实策略颇具深意。参考寒武纪突破英伟达垄断的经验,通过生态兼容降低云服务商的IDC建设成本,成为国产芯片突围的关键。曙光此次明确多品牌卡接入路径,实质是构建低摩擦的接入层,为国产算力生态争取过渡期。

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仍需跨越鸿沟。业内专家提醒,算力峰值仅是基础指标,真正的生产力体现在模型训练/推理的可靠性上。英伟达的不可替代性,本质来自CUDA工具链与优化工具形成的生态壁垒。曙光若想复制"安卓模式",必须在工具链、SDK开发、社区运营等层面建立长期投入机制。

资本市场对此保持谨慎乐观。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创新中心的绑定,为曙光带来双重利好:一方面提升科研项目落地概率,另一方面契合国企采购的国产化偏好。这种"示范工程+政策导向"的组合,短期内可转化为确定性订单,但长期价值取决于能否将项目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服务。

对比行业标杆浪潮信息的发展轨迹,这种差异更为明显。2024年浪潮信息虽实现1147.67亿元营收(同比+74.24%),但毛利率降至6.85%,现金流净流出55.76亿元。这种"高营收+低毛利"的模式,凸显单纯交付量难以转化为盈利质量的行业痛点。曙光若想突破,必须在示范项目后完成商业化合同转化,并在财报中体现持续服务能力。

从客户结构看,两家企业呈现差异化布局。浪潮信息以云服务商和企业数据中心为主力,追求出货规模;曙光则聚焦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国产化需求的机构,强调"国家级/科研级"集群价值。这种定位使二者在部分场景形成协同,但在资本市场估值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

当前,曙光估值弹性高度依赖架构商业价值的验证节奏。若能顺利完成"示范项目→商业化合同→重复采购"的转化链条,其生态承载方的定位将得到市场认可;反之,若停留于工程样机阶段,资本热情可能迅速消退。这种"时间与执行力"的赛道,正考验着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生态的能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