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2025科技创变者大会上,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正式发布《2025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星图》,并提出以“智能定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落地的创新思路。这一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具身智能产业链的五大核心板块,涵盖底座技术、通用具身智能、专用具身智能、灵巧手及末端执行器、核心部件等领域,涉及300余家代表性企业。
王田苗回顾了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行业以技术底座探索为主,日本率先将通用硬件平台引入工业场景,推动焊接、铸造、装配等重工业应用,并延伸至汽车、家电等消费领域,形成六轴四缸等通用技术。这一时期,中国在小六轴和协作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全球工业机器人半数由中国制造。进入2010年代至2020年代,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与ChatGPT、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出现,重新将发展焦点拉回技术底座,成为推动产业链变革的核心动力。
尽管通用技术的泛化能力为应用落地提供了可能,但安全、效能与成本问题仍是当前主要障碍。王田苗指出,下一轮产业变革将由“应用”驱动,而非单纯依赖技术突破。他提出的“智能定界”概念,旨在通过具体场景(如制造、医疗、消费等)定义需求边界,重新审视模型、算力与平台问题,拉动通用底座Agent支持,并优化核心部件与专用执行器的设计。这一策略的目标是形成垂类头部企业的引领效应,打造全球智能硬件产品生态。
根据报告,无人配送、无人环卫、陪护交流、Agent助理、商超药店、医院应用及制造物流与焊接打磨等领域,将成为首批落地场景。王田苗强调,解决复杂世界模型构建难题的关键,在于将通用问题转化为垂类小模型的“有限范围求解”。这一过程需以“运营”为牵引,整合AI Agent模型、多模态工具、适配算力、操作环境与工艺流程,系统性解决泛化性、实时性、数据质量、操作容错及成本等问题,催生新的创业势力。
具身智能被视为中国应对全球战略博弈、传统产业过剩及地产依赖等挑战的关键技术突破口。王田苗认为,AI科技创新、物理AI(具身智能)及全球合作将推动经济复苏与长期增长。中国产业有望从追求通用模型的混沌状态,转向以垂直场景“智能定界”为牵引的落地实践,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