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糖biubiubiu鲜奶”“芝芝莓莓芒芒桃桃茶”,当这些名字出现在奶茶店菜单上时,不少消费者陷入了困惑——点一杯奶茶,竟需要先破解“名字密码”。近年来,新茶饮行业掀起了一场“命名革命”,从简单的“珍珠奶茶”到充满诗意的“暮雪寒梅”,再到叠词堆砌的“噗哩噗哩茶”,奶茶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进化”。
这场“命名狂欢”的背后,是茶饮赛道日益激烈的竞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4000亿元。在经历价格战与同质化内卷后,品牌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产品创新,而命名成为差异化竞争的第一道关卡。“当茶底、小料高度趋同,名字就成了最直接的区分标志。”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例如古茗推出的咸奶茶新品,因名字像“炒菜”引发争议,却成功吸引了消费者注意。
消费需求的转变也在推动命名变革。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情价比消费”概念,指出年轻消费者不仅关注商品性价比,更重视其带来的情绪价值。新茶饮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古风命名、高颜值包装与猎奇名字,为消费者提供“拍照打卡”“社交分享”的素材。以“立秋的第一杯奶茶”为例,这一话题连续五年登顶热搜,正是因其赋予了普通饮品浓厚的仪式感。
联名营销的盛行则进一步加剧了命名内卷。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赛道出现72起IP联名,每次联名都需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新品。例如霸王茶姬与热门IP合作时,将新品命名为“一骑红尘”,既呼应了联名主题,又通过历史典故引发联想;瑞幸推出的“长安的荔枝冻冻”,则借力古风IP,在夏季果茶大战中脱颖而出。这些名字不仅需要博眼球,更要与产品特性紧密结合,才能在短期内实现销量增长。
然而,过度追求独特命名也带来了副作用。认知成本的激增是最直接的问题,消费者点单时需反复确认“烟雨乌龙”是否含珍珠、“月照梨花”是奶茶还是果茶。有网友调侃:“点杯奶茶像猜灯谜,遇到赶时间的顾客,直接被名字劝退。”名字与口味的落差也可能消耗品牌信任。例如某品牌推出的“青岚玉露”,听起来仙气飘飘,实际是普通绿茶加奶盖,导致消费者体验感大打折扣。
更值得关注的是健康风险的遮蔽。当命名聚焦于“猎奇”“古风”时,消费者对原料、糖分的关注度可能降低。例如某款叠加多种中药材的奶茶,名字充满养生感,却因高糖分引发争议。专家指出,茶饮品牌在追求差异化的同时,必须坚守产品本质——用口味征服消费者,而非依赖噱头。“名字可以独特,但品质才是复购的关键。”一位茶饮品牌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