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议题的产业生态大会引发行业关注。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在"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上指出,当前智能汽车领域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及AI安全等多维度挑战,这些系统性问题尚未形成完整解决方案。
针对中国特有的交通环境,李骏特别强调道路条件的复杂性对技术发展的制约作用。他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带来的多样化路况特征,叠加城市道路中高密度的人车混行现象,导致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场景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这种特殊环境对单车智能算法的适应性提出了严苛要求,即便在自动驾驶技术持续迭代的背景下,安全性能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汽车安全缺陷正经历结构性转变。该中心副主任李艳分析指出,传统硬件故障占比持续下降,而软件层面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控制逻辑缺陷、功能误触发等新型安全问题快速增长,这类非显性缺陷的排查与修复已成为行业新课题。
在技术防护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提出的"可信计算3.0"方案引发热议。该体系通过构建计算与防护并行的安全架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构建主动防御机制。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实时识别并阻断异常操作,确保计算过程的可信性,从而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决策执行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认为,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深度融合,汽车安全的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被动安全防护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需求,构建覆盖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全要素的"泛安全"体系,成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这种体系化安全思维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框架与标准制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