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星系如同繁星般散布,每个星系都由数以亿计的恒星构成。以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为例,其恒星数量高达1000亿至4000亿颗。尽管所有星系都由大量恒星组成,但恒星的排列方式却千差万别,导致星系形态各异。目前已知的星系中,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最为常见,而银河系正是典型的螺旋星系。
在双鱼座方向,距离地球约5.6亿光年的深空,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系。这个星系既非螺旋状,也非椭圆状,而是呈现出层层嵌套的环形结构,宛如宇宙中的靶心。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靶心星系”,编号为LEDA1313424。它属于环状星系的一种,但与其他环状星系不同的是,其环的数量多达9个。最初,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8个环,直到2025年2月,第9个环才被确认发现。这个星系的直径约为25万光年,是银河系的两倍有余。
为何恒星会排列成如此规则的环形结构?科学家认为,这种形态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星系碰撞的产物。在宇宙中,星系间的碰撞并不罕见。例如,银河系未来将与仙女座星系发生碰撞。不过,这种碰撞并非恒星直接相撞,而是两个星系在引力作用下“擦肩而过”。尽管如此,碰撞仍会引发引力扰动,改变恒星的运行轨迹,进而重塑星系结构。
要形成靶心星系这样的多环结构,普通的星系碰撞显然不够。科学家推测,必须有一个小星系从大星系的正面穿过中心,才可能产生如此特殊的形态。进一步的观测证实了这一猜想:靶心星系周围存在三个距离较近的星系,其中一个星系呈现蓝色,而靶心星系的环上也分布着类似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正是新生恒星发出的光芒。
当两个星系碰撞时,引力扰动会加速分子云的聚集,从而促进恒星的快速形成。这也是靶心星系和附近星系中新生恒星密集的原因。科学家还在两个星系之间发现了一条气体尾迹,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理论。根据推算,这场碰撞大约发生在5000万年前,两个星系的相对速度不低于每秒700公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5000万年前”是相对于5.6亿年前的靶心星系而言的。
由于靶心星系距离地球约5.6亿光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它5.6亿年前的模样。而它与蓝色星系的碰撞,则发生在更早的5000万年前。宇宙的浩瀚让我们得以跨越时间,窥见数亿年前的景象。这种跨越时空的观测,仿佛进行了一场无形的旅行。试想,数亿年后,当人类早已消逝,远在数亿光年外的外星文明或许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今天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