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规划撞击小行星:为何选定目标?怎样实施动能撞击防御?​

   时间:2025-09-07 19:00:13 来源:上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正规划实施一项小行星动能撞击任务,旨在验证近地天体防御技术的可行性。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实上,全球多国已在此领域开展多年研究,202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成功完成首次主动防御实验。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透露,我国计划通过发射组合航天器,对选定目标实施高速撞击并评估轨道偏转效果。

太阳系中存在数十亿颗小行星,其中部分运行轨道接近地球的被称为近地天体。这类天体虽撞击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美国NASA数据显示,近20年已发现2.8万颗近地小行星,其中1365颗被列入风险名单,但直径超过140米的仅20颗。中国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周炳红指出,改变大型天体轨道需提前数十年准备,而直径50米级天体已具备显著破坏力。

历史案例印证了这种威胁的现实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引发全球气候剧变导致恐龙灭绝。更近的1908年通古斯爆炸事件中,65米级天体在俄罗斯上空释放相当于2000万吨TNT的能量,摧毁了2150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18米级小行星爆炸导致近1500人受伤,若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潜在威胁,科学家提出多种防御方案:核爆粉碎存在碎片风险,激光烧蚀技术尚不成熟,引力牵引需要长预警时间,而动能撞击被公认为当前最可行手段。2022年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取得突破,其航天器以每秒6.1公里速度撞击目标,通过喷射约1.6万吨物质产生的反冲力,成功改变天体轨道。上海天文台观测显示,撞击使目标亮度增加10倍,验证了技术有效性。

中国自2023年起加速推进防御计划,当年4月深空探测实验室面向全球征集方案,要求设计2030年前首次任务及后续十年规划。经筛选,2015xf261、2019ov3等十颗直径24.3至89米的小行星成为候选目标。2024年国家航天局公布具体方案: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处发射动能撞击器,目标改变目标轨道3-5厘米,确保其百年内不威胁地球。

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由母船携带撞击器接近目标。分离后的撞击器将以每秒6.5公里速度实施攻击,母船随后变轨进行近距离观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唐正宏比喻,这如同精密的"太空台球"——通过测量碎片分布和轨道变化,精确评估防御效果。与NASA方案相比,中国任务直接测量目标公转轨道变化,且依赖航天器自身设备进行全程观测,有望获取更详细数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