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制造领域传来振奋消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旗下成果转化企业——北京晶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碳化硅晶圆加工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剥离设备成功完成12英寸碳化硅晶圆剥离,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为全球碳化硅产业降本增效开辟了新路径。
据技术团队介绍,12英寸碳化硅晶圆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当前主流的6英寸晶圆,其有效使用面积扩大近4倍,单颗芯片制造成本可降低30%至40%。这一突破直接解决了大尺寸碳化硅晶圆加工的技术瓶颈,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关键设备支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打破了国外厂商在高端加工设备领域的长期垄断,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核心装备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进展。
从产业影响来看,这项技术突破将产生多维度效应。在供给端,设备国产化将显著提升全球碳化硅产能,缓解当前市场供需紧张局面;在应用端,成本下降将加速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普及。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碳化硅功率器件可使充电效率提升20%,续航里程增加5%-10%,而制造成本的降低将推动这项技术更快走向大众市场。
业内专家指出,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其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着新能源、5G通信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北京晶飞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更为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据测算,若全球碳化硅产能全面转向12英寸晶圆,每年可为行业节省超过20亿美元的制造成本。
目前,该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首批设备即将交付国内主要碳化硅生产企业。随着技术的持续优化,预计未来三年内12英寸碳化硅晶圆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制造迈进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