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普遍对智算市场持悲观态度时,商汤旗下子公司炜烨智算的商务副总裁孟健雄却抛出一个大胆判断:未来五到十年,算力行业可能从当前的动态平衡转向长期卖方市场。这一论断背后,是他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国内GPU市场正陷入"全球最高价买入、全球最低价出租"的怪圈。
作为智算行业早期拓荒者,孟健雄的履历颇具代表性。2022年他加入英博数科团队,主导建设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单体成建制高性能GPU集群,将英伟达DGX A100 SuperPOD集群引入国内,并成为英伟达在中国唯一的AI创新赋能中心。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从规划建设到运维运营的全链条经验,也为后续创立炜烨智算奠定了基础。
炜烨智算的定位颇具特色:聚焦智算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覆盖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整合到后期运维运营及资本退出的完整链路。这种差异化定位吸引了商汤科技的关注,通过天使轮投资,炜烨智算正式成为商汤智算业务板块的核心载体,承担对接头部KA客户的重任。
在行业普遍面临消纳降温、利润下滑的背景下,炜烨智算却保持着相对可观的毛利率。孟健雄将其归因于技术积累和规模优势:"我们处于智算大厂阵营,天然具备技术优势和规模成本优势。"但他也坦言,行业正经历结构性阵痛——基础大模型训练因数据天花板导致算力需求放缓,而新的消纳动能尚未完全释放。
这种阵痛在GPU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孟健雄指出,国内GPU价格被Scaling Law的宏大叙事推高,实际上反映的是市场对AI未来发展的净现值预测。当GPU从物理产品转变为金融资产,其定价逻辑便脱离了成本考量。这种价格扭曲导致"高买低卖"的怪象:国内市场用全球最高价买入GPU,却以全球最低价出租。
尽管政策支持和二手市场兴起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但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孟健雄观察到,当前算力需求呈现明显分化:零散、异构的算力因匹配不到合适客户而闲置,形成"设备闲置、价格内卷";而高质量成建制集群却因客户稳定需求持续紧俏,出现"算力稀缺"现象。
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驱动模式。孟健雄分析,资本更关注不动产、机电设备等资产管理要素,却忽视了算力交付质量这一核心。从资产到算力交付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而多数项目因追求短期目标,导致设备闲置与价格内卷并存。
在行业低谷期,炜烨智算选择与商汤深度绑定。商汤在AI全链路技术的积累,特别是大装置平台软件能力,成为炜烨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技术优势使其能够提供异构混训服务——这项早在商汤卡资源有限时就已开始积累的技术,如今成为应对复杂算力需求的关键。
对于未来算力需求,孟健雄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多模态对显存和算力的需求将远超LLM,一旦突破训练数据匮乏的瓶颈,将引发比2022-2023年更强烈的需求爆发。特别是在具身智能领域,算法和算力已就绪,只待数据突破。他预测,以Agent为代表的推理算力需求可能在6-12个月内迎来爆发。
在边缘计算与中心化数据中心的协同发展上,孟健雄提出"超大型中心化+互联边缘"的架构模式。他以具身智能为例,指出端侧采集的海量结构化数据必须集中到中心化场所分析训练,才能发挥价值。这种架构不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也符合中国在能源与通信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面对算力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孟健雄认为未来5-10年将向卖方市场转变。当前炜烨智算正在为下一个引爆点做准备:从硬件层向软件和商务模式进化,利用商汤技术优势实现训练by token计费,并探索在算力销售环节引入合规金融衍生品。这些创新尝试,正在为第三方AIDC厂商开辟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