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小米员工王腾被辞退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小米集团内部公告显示,中国区市场部员工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被公司依据相关制度规定予以辞退处理。
事件发生后,王腾本人迅速作出回应。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未窃取公司机密出售,也没有收受他人钱财。他承认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失职行为,并正在深刻反省,但强调自己并未做出任何违法行为。
随着事件的发酵,王腾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也卷入了舆论漩涡。9月9日,有媒体发现,该校官网“校友动态”栏目上午还保留着关于王腾的宣传资料页面,内容详细介绍了王腾高考668分考入华科大生物信息技术专业,以及他在小米公司的高管履历等。
然而,到了下午14时,当媒体再次查询该页面时,却发现页面已被撤下,原链接无法访问。校方对此并未公开说明撤页的原因,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一做法,社会各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高校的“校友风采”栏目旨在树立积极榜样,激励在校学生。当一名校友出现职业违规,不再符合“榜样”标准时,校方将其撤下是正常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对学校声誉的负责态度。
但反对者则指出,校方的做法显得过于仓促和功利,反映了名校与校友之间一种“有利时共享荣誉,不利时迅速切割”的现实主义逻辑。有网友甚至举例称,即使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曾经历诸多商业争议,但其母校武汉大学始终保留其荣誉委员等身份,并将其视为杰出校友代表。相比之下,华科大“果断撤稿”的行为显得有些“现实”和“薄情”。
有观点认为,目前王腾本人强调其行为“未违法”,仅属“失职”,而被辞退的具体原因尚不明朗。如果其行为确实尚未涉及法律犯罪,仍属于职场道德和公司内部纪律范畴,那么母校是否仍有必要如此迅速地撤下其信息?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大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入思考。大学是否应当仅以职场成败论英雄,还是应该具备更宽广、更富人文精神的包容和反思?
华科大的此次操作,实际上揭示了名校与明星校友之间一种“荣誉共生”的关系。校友的成就被视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活体广告,而名校的光环也为校友的职业生涯持续赋能。然而,一旦校友方出现“失范”行为,这种共生体就会变得异常脆弱,高校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保护机构声誉,进行“风险隔离”。
此事还凸显了社会对“公众人物”和“高材生”的道德溢价现象。社会潜意识中对高学历、高职位者抱有更高的道德期待,一旦其行为出现污点,所引发的舆论反噬和惩罚后果也远超出常人。
有分析指出,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不仅在于它培养了多少成功的企业高管、知名人物,更在于它承载着怎样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迅速撤下一位“问题校友”的资料,虽然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风险管理方式,但可能并非最好的方式,甚至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华科大或许可以考虑更得体的处理方式。例如,暂缓决定,等待更全面的调查结果;或者以此作为案例,开启一场关于商业伦理、职业操守的公开讨论,将其转化为一场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动的警示教育。
纯粹的切割虽然保全了表面的声誉,但可能输掉了大学应有的格调与担当。在王腾事件中,公众期待的或许不是一所急于撇清关系的机构,而是一所能够深刻反思教育本质、并引导社会理性讨论的学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