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在近日于上海召开的国际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研讨会上,来自全球二十余所海外高校及三十余所国内顶尖学府的教育界人士,与创新组织、科研机构及产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融合·创变·未来教育”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随着GPT-5等新一代大模型的问世,用户已能随时与具备博士级专业水平的AI系统对话。这一技术突破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催生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紧迫需求。“教育需要增添更多‘味道’”,李培根强调,“应当从知识传授转向问题驱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想象和发现问题,持续激发其创新能力。”
针对如何构建适应AI时代的教育体系,李培根提出产教融合是关键路径。他解释道,当学生直接接触产业界的真实问题并开展针对性研究时,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得到更有效的培养,这种实践价值远超单纯的理论学习。他以工程教育为例,指出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在实战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代表指出,高校课程设置需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创新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则分享了该校“问题导向学习”的实践经验,强调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产业界代表进一步补充,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单纯的知识储备。
据会议披露,全球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始试点问题导向教育模式。其中,清华大学与多家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则推出“产业创新导师”计划,均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实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也印证了产教融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