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举办的2025外滩大会上,1万平方米的展区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展示窗口。近200家科技企业携超30项前沿成果亮相,从机械臂在蛋壳表面雕刻精密图案到机器人拳击对抗,从农业无人机精准作业到智能康复系统模拟治疗,各类应用场景生动诠释着AI技术对生产生活的深度渗透。
在农业领域,极飞科技构建的智慧农业体系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其农业无人机与无人车通过厘米级定位技术实现精准播种,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复旦大学团队研发的伏羲气象大模型则提供未来15天逐小时气象要素预测,帮助农户提前制定种植计划,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
医疗健康场景中,AI技术展现出独特价值。傅利叶公司推出的"智能康复港"系统,通过上肢康复机器人模拟治疗师手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蚂蚁集团开发的AI健康应用AQ在虚拟诊室中模拟医生问诊流程,引导用户准确描述症状,结合海量医疗数据给出用药建议和健康管理方案。该公司CEO韩歆毅强调,AI医疗应定位为医生的智能助手,而非替代者。
具身智能领域成为本次大会焦点。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苏昊指出,机器人智能化需经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动作控制三阶段,当前技术已实现全流程打通。宇树科技展示的拳击机器人通过实时动作捕捉与策略计算,能与人类选手进行对抗训练。该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坦言,行业仍面临数据采集效率低、多模态融合困难等挑战,需要突破机器人控制与模型算法的协同瓶颈。
多位专家指出,AI发展正从数据驱动转向经验积累阶段。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认为,规模化AI应用将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变革。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翼描绘了未来图景:机器人或许能持续工作24小时,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当前行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王兴兴比喻称,这就像在荒漠中播下科技种子,未来必将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