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预制菜的风波,将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和知名企业家罗永浩推上舆论风口。事件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批评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宣布在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同时开放后厨供顾客监督。
这场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老乡鸡、兰湘子等连锁餐饮品牌均曾陷入预制菜质疑。老乡鸡曾发布20万字溯源报告,称现做菜品占比超七成;兰湘子则通过公开后厨操作自证清白。与这些品牌不同,西贝此前曾积极布局预制菜业务,贾国龙甚至公开表示“高级菜品预制程度越高”。然而,此次风波中,西贝却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这种态度转变引发行业关注。
核心争议在于预制菜的界定标准。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特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和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按照这一标准,西贝采用的“中央厨房+门店现制”模式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消费者认知中,只要非现场从原材料开始制作的菜品,均可能被归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成为矛盾焦点。
餐饮行业普遍采用预制方式的现象,折射出效率与成本的现实考量。千味央厨、得利斯等预制菜企业的客户名单涵盖肯德基、海底捞等知名品牌,显示连锁餐饮对预制食材的高度依赖。专业人士指出,预制方式可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出餐效率、压缩后厨面积,尤其在商场禁止明火烹饪的场景下更具优势。批量采购预制食材还能减少损耗、降低采购成本。
预制菜行业正面临信任危机。2020年C端预制菜市场爆发后,大量缺乏冷链物流和研发能力的小企业涌入,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重油重盐、食材一般的预制菜频繁出现,加剧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不信任感。这种负面印象进一步倒逼餐饮企业通过营销强调“现炒现做”,却意外加深了公众对预制菜的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法律层面,六部委通知虽明确预制菜定义和明示要求,但作为部门规范性文件缺乏强制力。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圣指出,该通知已被多地转化为监管依据,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标准仍待建立。当前企业执行的多为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导致市场监管存在空白。此次事件中,罗永浩呼吁的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获得大量消费者支持。
技术角度观察,现代预制菜生产已具备成熟条件。液氮冷冻等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锁住食材营养,部分预制菜的食品安全标准甚至高于小餐馆的现制菜品。但行业集中度低、劣质产品泛滥的问题,仍严重损害着消费者信心。预制菜从业者刘度坦言,中餐预制更容易引发争议,与消费者对传统烹饪方式的情感依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