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黄浦区世博园拉开帷幕,这场亚洲金融科技领域的顶级盛会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吸引了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与科学家齐聚一堂。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等重量级嘉宾,围绕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展开深度探讨。
青年科技力量成为本届大会的鲜明标签。据主办方透露,全球近两万名青年科技人才报名参与科创活动,百余位演讲嘉宾中不乏“90后”“00后”的身影。在“AI原生时代,旧地图上没有新大陆”圆桌对话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DeepWisdom创始人吴承霖等四位青年科技创业者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实践。王兴兴坦言,早年因学科冷门未深入AI领域,如今AI的快速发展让他重新抓住机遇。他鼓励年轻一代:“AI模型已成为预编程工具集,无需从基础代码起步,年轻人凭借智慧与行动力就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苏昊强调,年轻人需打破传统框架,拥抱跨领域知识。曾就职于OpenAI的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翼用“快”与“新”概括AI时代特征,指出应用门槛降低为年轻人创造了大量机会。吴承霖则提到,AI coding等技术让非工程师也能参与创作,知识传播形式的革新正赋予青年更多可能性。为促进创业者与资本对接,大会首次推出“创投Meetup”活动,明势资本、金沙江创投等8家顶尖机构围绕AIGC、具身智能等四大赛道遴选优秀项目。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直言:“AI应用明年将大爆发,创业者要抓住机遇,回归人性需求,用技术创造更好体验。”
AI驱动的基础设施扩张成为另一焦点。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指出,“推理规模定律”正塑造AI发展新曲线,上下文与记忆层面对计算的需求将持续推升规模。他透露,2025年美国科技公司AI资本开支预计超3000亿美元,OpenAI的Stargate等项目耗电量堪比中型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玄则将目光投向核聚变,认为其是实现能源革命、填补AI能耗缺口的关键。他援引数据称,AI用电量已占全球1.5%,未来可能突破20%,只有“人造太阳”才能支撑这一需求。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提出,AI时代需从代码开源转向资源开放。他强调,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是推动AI发展的核心,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资源开放,能避免重复计算。他还呼吁将AI与算力送入太空,认为这是人类走出地球的关键一步。在人类角色定位的讨论中,“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认为,人类数据红利已逼近极限,AI正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他预测,未来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推动设计极致化,成为“设计时代”的先驱。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则发出警示。他承认科技变革带来的进步,但担忧变革的节奏与方式。“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一辆没有刹车系统的汽车时速100公里绝不是好事。”赫拉利强调,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建立可验证的全球承诺,避免“先上线再治理”的模式。他直言:“真正危险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为了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地部署技术。如果我们在未学会纠正系统错误前就让人工智能‘奔跑’,代价将由最弱势的群体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