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现场,工业巡检与救援场景的模拟赛道上,十余款机器人正展开激烈角逐。机械臂精准按下电箱按钮、机器狗穿越废墟扫描生命信号、人形机器人自主完成饮料递送——这些曾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演示,如今已转化为真实生产场景中的解决方案。这场由40家具身智能企业参与的科技盛会,正勾勒出人工智能从“炫技”到“实用”的产业转型图景。
在“机器人小镇”展区,一款名为“贡嘎一号”的四代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款体重仅15公斤的超轻量级设备,能通过视觉识别与空间建模技术,完成从厨房到客厅的复杂路径规划。当参观者发出“取一杯水”的指令后,机器人自主打开冰箱、识别饮料位置、避开障碍物,最终将饮品精准递送到沙发上的用户手中。研发团队透露,其核心突破在于多模态感知系统的融合,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环境理解力”。
工业与救援场景的考验更为严苛。某科技企业研发的机器狗在模拟化工园区巡检中,成功完成开关阀门、泄漏检测等六项操作,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转战灾害救援赛道后,该设备通过红外与声波传感器定位被困“伤员”,并用机械爪清除30公斤重的模拟废墟,全程耗时仅2分15秒。“在有毒气体泄漏或建筑坍塌现场,机器人能替代人类执行最危险的任务。”现场演示的工程师指出,这类设备已具备初级应急响应能力。
技术落地的挑战同样显著。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坦言,当前具身智能产业面临两大瓶颈:一是高质量训练数据的匮乏,现有数据集存在场景覆盖不足、标注精度有限等问题;二是多模态算法与硬件控制的匹配难题,导致机器人决策延迟高于人类0.3秒以上。不过他强调,随着AI工具链的完善,创新创业门槛已大幅降低,“未来三年将是技术爆发的关键期”。
人工智能的渗透远不止于机器人领域。在农业展区,复旦大学研发的气象大模型可提供60天超长期预报,结合极飞智能的无人农机系统,实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流程自动化。某农场主算了一笔账:采用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后,每亩地节水40%、化肥使用量减少25%,年增收达1.2万元。
医疗领域的变革更为深远。蚂蚁集团推出的AI健康管家AQ,已服务1.4亿用户。该系统通过分析体检报告、生活习惯等数据,为用户定制个性化健康方案。在三甲医院试点中,AI辅助诊断使基层医生对20种常见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37%。“未来名医将专注于疑难病症研究,日常健康管理由AI完成。”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描绘道。
企业端的投资热情印证着产业趋势。麦肯锡调查显示,92%的企业高管计划在未来三年增加AI投入,其中制造业、能源业、生物医药领域的预算增幅超过50%。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霍福鹏指出,智能终端的普及正在重构交互方式:智能家居设备日均交互量达12亿次,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突破40%,这些场景产生的数据将反哺AI模型进化,形成“应用-数据-升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