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若想真正走向产业化,遥控操作显然行不通,必须具备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在2025外滩大会·见解论坛“智驱未来·生态共赢: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上,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他强调,工信部对人形机器人的定义聚焦于大脑、小脑与肢体三大核心技术,而外观形态并非关键,“大脑的智能化水平才是核心”。
作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的首个落地项目,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便以技术突破为目标。其研发的“贡嘎一号”是国内首款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今年外滩大会期间,四代机在“机器人小镇”首次亮相。这款机器人凭借出色的空间感知与行动能力,可自主理解并完成用户指令,展现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决策”的跨越。
在机器人“大脑”的研发中,该团队成果斐然。今年3月,其发布的国内首个基于3DSGs的规划推理执行系统Raydiculous—1,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在大空间、跨场景任务中的视野局限,具备自主学习与长程推理能力。而近期推出的R-WMES系统,则进一步赋予机器人“隐空间规划”能力——通过构建虚拟任务模型,机器人可自主规划最优执行路径。例如,当系统接收到“带吸管的瓶子”图像时,机器人能自主完成插吸管的全流程操作。
除通用人形机器人外,团队还拓展了应用边界:仿生双足恐龙机器人已应用于文商旅场景,工程巡检移动平台则在工业领域发挥实效。这些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可快速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解放日报社主办,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提供支持,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参与协办,汇聚了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