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围绕AI时代的变革与开源战略发表了深度演讲。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中,计算与AI将是不可或缺的伙伴。”这一论断迅速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王坚指出,2025年正经历一场从代码开源到资源开源的革命性转变。他以美国年初出台的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政策为例,强调政策首次明确限制“闭源”模型权重,却将“开源”权重排除在外。这一细节背后,暗含着全球AI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开源已从技术路线选择上升为影响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
他回顾了今年1月的关键事件:当时全球领先的基础模型仍集中在美国头部企业手中,但短短半个月内,行业格局发生剧变。1月30日,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公开承认“在开源问题上站在了历史错误一边”;次日,阿里巴巴千问与DeepSeek宣布开源。王坚认为,这并非策略失误,而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正如1998年浏览器开源推动互联网繁荣一样,AI时代的开源正在重塑行业规则。
在技术层面,王坚将AI开源与互联网发展史进行对比。他提到,1998年不仅是浏览器普及的年份,更是“开源”概念正式确立的节点。当时,极客群体将“自由软件”“免费软件”等概念统一为“Open Source”,这一决策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如今,同样的逻辑正在AI领域重演——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大幅降低了重复开发的成本。
王坚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地面。他提出,太空将成为AI的重要应用场景。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首次将12颗卫星送入太空,并在卫星上部署了完整的8B参数大模型。这意味着,卫星覆盖范围内可实现全数据在轨处理,无需依赖地面站。他形象地描述:“这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AI不能缺失太空。”
这一构想的核心是“三体计算星座”。王坚解释,名称灵感源自科学中的“三体问题”——当宇宙中存在三个天体时,其运动关系无法通过精确数学解描述,只能依赖近似推导。他打趣道:“中国有句老话叫‘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我们的目标正是通过多星协同,突破这种复杂性。”通过开放资源与共享计算,星座内的卫星可形成互联网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王坚透露,该计划已引发国际关注。《南华早报》在报道中指出,这种模式“为真正分享太空资源、将AI送入太空提供了可能”。未来,科学家计划将卫星送至太阳轨道上的拉格朗日L5点,此处距地球与太阳均约1.5亿公里,数据难以传回地面处理。唯有将AI与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能向深空迈出关键一步。
在演讲中,王坚还回顾了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的观点。辛顿曾将人工智能方法分为逻辑驱动与生物启发两类,这些思想与当今开源与闭源的争论存在深刻联系。王坚强调,开源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产业格局的重塑力量。2025年的AI领域,正站在类似互联网分水岭的历史节点,而开源或将成为决定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