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出台新规,全面禁止持有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参与其任何项目,包括禁止访问数据系统、参加相关会议及研究活动。这一举措被视为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直接回应,其背后折射出美国在太空领域日益加剧的焦虑情绪。
NASA发言人贝瑟尼·史蒂文斯称,新规旨在“保障工作安全”,防止中国公民接触其设施、设备及网络。然而,多方分析指出,这一禁令实质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深度担忧。自中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任务及天宫空间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中美登月竞争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航天计划稳步推进,载人登月目标日益清晰;而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却因技术难题和资金问题屡次延期,原定载人登月任务被迫推迟。这种对比加剧了美国航天界的紧迫感。今年9月,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宣布加速推进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2030年前完成部署,试图通过技术突破挽回劣势。
美国的排斥策略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美国便通过“沃尔夫条款”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禁止NASA资金用于与中国科研机构的联合项目。尽管如此,中国航天仍取得显著成就。嫦娥五号任务成功采集月球样品并开放国际合作,美国布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机构科学家曾申请参与研究,但受限于“沃尔夫条款”,美国科研人员无法使用联邦资金开展合作,导致双方合作受阻。
美国政界和媒体近期频繁渲染“中国太空威胁”,将太空视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新领域。然而,这种排斥性政策暴露了美国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美国加大太空技术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却通过限制交流、封锁合作的方式试图维持优势,这种做法不仅难以遏制中国航天发展,反而可能削弱美国自身的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已得到国际认可。天宫空间站建成后,中国向全球开放合作,吸引多国科学家参与实验。相比之下,美国在太空领域的孤立策略可能导致其错失国际合作机遇。专家指出,太空探索本质上是全球性事业,排斥合作将阻碍技术共享与创新,最终损害人类共同利益。
面对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美国若继续依赖封锁与排斥,不仅无法遏制技术竞争,反而可能加速自身在太空领域的相对衰落。唯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推动太空技术持续进步,实现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