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覆盖两万余名成年人的十年追踪研究揭示,长期熬夜与认知功能加速衰退存在显著关联,且高学历群体受影响更为突出。该研究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团队主导,依托"生命线队列研究"(Lifelines Cohort Study)的大规模健康数据库,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纵向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两次认知测试(分别在研究起始与十年后)评估受试者的思维灵活性与执行功能。结果显示,习惯晚睡者(夜型作息)的认知得分下降幅度较早睡者(晨型作息)多出32%。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在高学历群体中尤为显著——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每推迟一小时入睡时间,十年间认知得分平均下降0.8分,而低学历群体仅下降0.3分。
进一步分析发现,晚睡习惯常伴随多重健康风险行为。数据显示,夜型作息者睡眠质量评分(PSQI)较晨型者高0.45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当前吸烟率增加2.08倍,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减少0.57小时/周。虽然饮酒与运动对认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睡眠质量与吸烟行为合计解释了约25.7%的认知衰退关联,其中吸烟的单独贡献率达18.6%。
研究特别关注了"生物钟类型"(时型)与认知的关联。在排除痴呆等干扰因素后,发现极端晚时型(夜猫子)人群的十年认知衰退速度,较中间时型者快1.2倍。这种差异在高学历群体中更为明显:最晚时型与最早时型者相比,认知得分差异可达7.2分(效应量0.36),相当于提前衰老3-4年。
研究人员指出,高学历者更易受晚睡危害,可能与其职业特性相关。该群体多从事固定工时工作(如教师、管理者),难以调整作息匹配自身生物钟,导致"社会时差"(实际作息与生物钟错位)更严重。相比之下,低学历者从事灵活工时岗位的比例更高,能更好适应自身时型。
中介效应模型显示,晚睡通过两条路径影响认知:其一,睡眠质量下降导致十年认知得分降低0.24分/PSQI单位;其二,当前吸烟者认知衰退速度较非吸烟者快2.21分/十年。值得注意的是,轻度饮酒反而与认知提升相关(1.42分),但研究者强调这绝不构成饮酒建议。
该研究对公共健康政策具有重要启示。针对高学历中老年群体,建议推行弹性工作制度以减少社会时差,同时加强戒烟干预。数据显示,若能改善睡眠质量与戒烟,可分别减缓13.5%与18.6%的认知衰退。研究者特别提醒,尼古丁的短期提神效应可能掩盖长期危害,晚睡者切勿依赖吸烟对抗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