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里国产氢能源车宣称“加氢3分钟续航730公里”“零下40度秒启动”时,王女士正捧着热奶茶刷手机,看到这些数据差点把杯子打翻。她转头对正在吃外卖的丈夫喊:“这要是真成了,谁还去充电站排队啊?”可没过两天,另一条车主吐槽视频让她直呼“现实太骨感”——那些看似完美的参数背后,藏着普通用户难以承受的痛点。
“加氢难”成了氢能源车主最头疼的问题。全国仅540座加氢站的数据,与加油站形成鲜明对比。北京车主李先生在视频里拍着方向盘叹气:“我家到最近的加氢站40公里,有次半路氢不够了,又绕30公里才找到下一个站,这哪是开车?简直是给氢气‘找归宿’!”上海的情况更糟:部分加氢站“绿氢”售价高达120元/公斤,加满一次600元,算下来每公里成本0.85元,比燃油车贵近一半。更离谱的是,某加氢站设备故障停摆两周,导致周边20多辆车“趴窝”,车主们在评论区集体“炸锅”:“这哪是新能源?简直是‘新麻烦’!”
维修成本更是让车主肉疼。刘先生的氢能源车因储氢罐阀门漏气送修,4S店报价1.2万元,他拿着维修单的手直发抖:“这小零件比我三个月油钱还贵!”另一位车主的燃料电池堆损坏,更换费用超8万元,网友调侃:“修一次的钱够买辆新代步车了。”这些案例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技术再先进,用不起、修不起也是白搭。
不过,行业并非没有转机。中国钢研近期研发的常温储氢材料,储氢量较传统材料提升4倍;青海试点的车载光伏制氢技术,8小时产氢量可支持车辆行驶384公里。这些突破让车主看到希望:“要是储氢罐能像油箱一样方便,成本再降点,说不定真能普及。”
政策与市场也在同步发力。山东对氢能源车免除高速通行费,中石化计划将31万座加油站改造为综合能源站,未来加氢或像加油一样便捷。商用领域已现曙光:某物流企业使用氢能源重卡后,每公里成本较燃油车降低0.3元,年省超20万元。业内人士指出:“先在商用车领域跑通模式,再向家用车渗透,这条路更务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氢能革命需要耐心,2025-2030年是产业链闭环的关键期。”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或许要等到加氢站遍地开花、维修成本与燃油车持平的那天,氢能源车才能真正从“网红”变成“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