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服贸会期间,量子计算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北京玻色量子公司自主研发的千量子比特云服务正式亮相,标志着我国专用量子计算技术迈入规模化实用新阶段。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国内量子计算硬件性能纪录,更通过云服务模式大幅降低了量子技术的使用门槛,为产业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与传统计算机采用二进制“0或1”的单一状态不同,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特性实现并行计算。玻色量子副总裁巨江伟形象比喻:“经典计算如同静止的硬币,只能呈现正面或反面;而量子计算则让硬币旋转起来,同时存在正反叠加态。”这种特性使量子计算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具有指数级优势。以计算1到2的一千次方为例,经典计算机采用穷举法需数亿年,而量子计算机仅需数秒即可完成。
量子比特数量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核心指标。当前全球主流量子计算机硬件的量子比特数多集中在200至500区间,此类设备仅能支持简单AI任务,难以应对高复杂度模型。而玻色量子此次发布的千量子比特系统,突破了500比特的实用门槛,可实现大规模梯度优化、AI模型训练等高难度计算,覆盖药物分子设计、能源电力优化等复杂场景。相较于500比特系统,千比特设备的计算复杂度和问题规模提升了数个数量级。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硬核指标的支撑。玻色量子实现了单个量子比特耦合数量达999、总耦合数量499,500的纪录,同时将耦合精度提升至int8级,超越了全球首家量子计算机商业供应商D-Wave的int5精度。这一跨越使中国专用量子计算从“跟跑”跃升至“领跑”行列。
为何在拥有量子计算机后仍需推出云服务?巨江伟解释,云服务模式消除了用户对量子计算的专业知识要求和高昂硬件成本顾虑。通过网页端开发接口,用户可直接将复杂计算转化为量子任务,显著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自2023年100量子比特云服务上线以来,该平台已累计处理超6800万次计算请求,服务900余所院校,吸引超万名开发者参与研发。
此次千量子比特云服务的发布,不仅展现了我国在量子计算硬件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通过“硬件+云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加速了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进程。随着政企用户、科研机构和开发者的广泛参与,量子计算正逐步渗透至更多实际业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