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贾国龙公关“翻车”:西贝如何从预设陷阱中突围,重拾消费者信任?

   时间:2025-09-15 00:28:5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餐饮行业的一场舆论风波引发广泛关注。西贝品牌因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陷入了一场意外的公关危机,而这场危机的核心,正是逻辑学中常见的“预设谬误”。

事件起因于消费者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在微博中提到,久未光顾西贝,此次用餐后发现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认为预制菜本应廉价,而西贝的做法“实在太恶心”,甚至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西贝也随之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逻辑角度看,罗永浩的吐槽中暗含多个未经证实的“前提”。例如,“几乎全是预制菜”暗示西贝过度依赖预制菜;“还那么贵”默认预制菜价格应低廉;“实在太恶心”则预设预制菜品质低劣;“需要立法”则默认当前规则不透明,消费者被欺骗。然而,这些“前提”均未得到任何证据支持。价格高低本属主观感受,预制菜的使用也需具体证据,而非仅凭个人抱怨便可定论。

在舆论场中,消费者的情绪表达本无可厚非,但西贝的回应却将问题复杂化。品牌方将消费者的感受视为事实,甚至将消费者视为“敌人”,陷入“自证陷阱”。所谓“自证陷阱”,即试图证明自身无错,却反而将结论暗含于前提之中,导致逻辑自相矛盾。西贝的回应诸如“我们重视品质”“我们没有预制菜”等,看似澄清,实则仅重复“我们没问题”,未能回应公众的核心关切。

这种回应方式在舆论中屡见不鲜。例如,2023年张亮麻辣烫被质疑羊肉卷掺杂猪肉、鸭肉时,品牌方第一时间强调供应链正规,却未直接回应消费者关于此次肉卷成分的疑问。类似地,当消费者发现儿童餐中的西兰花保质期达24个月时,舆论潜台词是“24个月=不新鲜=有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应是品牌是否透明告知消费者。这些案例中,品牌方均试图通过“自证”化解危机,却因未能直面问题而适得其反。

舆论场中,类似“复杂问句”和“假选择”的陷阱更为隐蔽。复杂问句将多个前提隐含于一个问题中,若直接回答,便等同于承认所有前提。例如,罗永浩的微博中,“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每个问号后都暗藏前提。而“假选择”则通过非黑即白的表述逼迫对方二选一,如“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现实中,餐饮品牌可能部分菜品现做、部分速冻,灰度极大,但舆论往往将其简化为“真材实料”或“造假”的二元对立。

面对此类陷阱,品牌方需学会“拆解问题”和“转移焦点”。例如,对于“24个月保质期的西兰花能否食用”的质疑,应解释保质期设定的原因及标准;对于“是否使用预制菜”的疑问,应公开菜单,明确哪些菜品现做、哪些速冻,将判断权交给消费者。危机公关的核心并非回答他人设定的问题,而是重新定义问题,掌握节奏。

对比西贝的应对,部分品牌的表现可圈可点。例如,小米汽车在安徽铜陵发生SU7事故后,未急于撇清责任,而是迅速公布车辆行驶速度、驾驶状态及辅助驾驶系统数据,并表态全力配合调查。这一回应明确了公众质疑的核心,避免了问题无限放大。又如,巴奴毛肚旗下“超岛火锅”被曝羊肉卷掺杂鸭肉时,品牌方承认检测报告中的鸭肉成分,并启动对消费者的赔偿。这一承认将焦点从“是否假羊肉”转移至“如何补偿”和“如何整改”,有效化解了舆论危机。

西贝此次风波暴露出品牌在危机公关中的常见误区:将消费者情绪视为事实,陷入“自证陷阱”,未能重新定义问题。相比之下,主动界定问题、掌握节奏的品牌,往往能更有效地化解危机。舆论场中,危机公关的关键不在于声音大小,而在于能否将问题定义权握在自己手中。希望西贝能从中吸取教训,完善公关策略,重建消费者信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