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我们常能看到一种鲜明的对比:一方情绪失控、言辞激烈,另一方则冷静自持、不为所动。前者往往因失控而显得面目可憎,引发网络上的更大争议和不满,甚至成为舆论围攻的对象。但若跳出舆论的表象,深入观察现实,会发现那个被舆论口诛笔伐、嘲讽攻击的人,有时并非真正的“恶人”,反而更像是一个误入复杂环境的“局外人”。
西贝餐饮的贾老板曾公开表示要起诉罗永浩,并迅速宣布旗下数百家门店向顾客和媒体开放,接受监督。这一举动,让明眼人看出,西贝或许在价格、口味上存在争议,但在食品安全方面,确实有底气。敢于将后厨完全公开的餐饮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尊重。
贾老板在舆论中的表现,常被视为负面案例,甚至被批评为“愚蠢”。但在现实商业环境中,他的果断和担当,却让人敬佩。餐饮行业近年来面临巨大挑战,不少地方超过三成的餐饮店倒闭,能存活下来的企业,都经历了重重考验。贾老板的西贝如今也陷入舆论风波,令人不禁对其多一分同情。或许,用一次消费支持,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鼓励。
罗永浩曾表示,自己在西贝事件中保持了克制。这一点,有人质疑,但有人深信不疑。从罗永浩的言行来看,他并未表现出对贾老板的深仇大恨,与他对其他人的态度明显不同。同时,从商业角度看,若真想打击西贝,罗永浩的举动也远未达到“致命”的程度。尽管如此,西贝已因此事受到不小影响。
如今,罗永浩在这场舆论战中已占据上风,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此时,或许该是收手的时候了。舆论场如同一个循环的因果链,见好就收才是明智之举。过分纠缠,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留人一线,也是为自己留退路。以罗永浩的智慧,这一点不难理解。
不少人为贾老板出谋划策,但很多建议看似巧妙,实则可能适得其反。也有人私下询问,若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其实,解决西贝当前危机的关键,或许就在罗永浩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此时此刻,任何外部创意,都不如罗永浩的一个善意举动。
以罗永浩的能力和经验,他完全知道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帮助西贝化解危机。他无需他人指点,自己就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办法。
贾老板若能放下对罗永浩的怨恨,以及对网络舆论的不满,转而真诚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将诚意和心意传递给顾客,或许这场风波就能转化为机遇。危机与机遇,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贾老板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最终,西贝能否真正走出困境,赢得长久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