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青少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在新学期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项目。该课程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通过阶梯式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掌握AI基础理论、应用技能及伦理责任意识,形成从认知到创新的能力培养闭环。
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各校需保证学生每年接受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专题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三大核心模块:AI技术原理与思维训练、智能工具应用实践、技术伦理与社会影响分析。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使用AI工具,更能辩证思考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程实施采用"双轨制"模式,学校既可开设独立AI课程,也能将教学内容融入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现有学科。这种灵活设置既保持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又避免了不同课程间的重复交叉。例如,小学阶段侧重图形化编程与AI创作启蒙,初中引入智能设备交互设计,高中则开展基础机器学习算法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项目制学习成为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参与智能绘本创作、简易机器人开发等实践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某重点中学试点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在信息处理效率、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