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豫时隔13年再次与陈奕迅展开深度对话,当于谦和蔡明的虚拟形象“菜菜子”实现跨次元互动,当罗永浩以5小时超长访谈挑战观众耐力极限,视频播客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成为内容领域的新焦点。这种融合了声音与画面的新型内容形态,不仅引发了行业热议,更在各大平台的推动下,掀起了一场内容消费的变革。
随着B站推出“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纷纷跟进,名人资源与平台扶持的双重加持,让视频播客迅速站上风口。然而,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关于“播客视频化是否为伪命题”的激烈讨论。有人质疑视频播客的本质,有人争论其形式是否必要,但在这场争论之外,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逐渐浮现:视频播客能否为行业带来真正的增量?
回顾内容行业的发展史,新形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争议。短视频刚出现时,业内普遍质疑“内容碎片化”的价值;Vlog兴起之初,也被认为是流水账式的自我记录。然而,这些形式最终都以多元的姿态融入了内容生态——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标配,Vlog则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创作中。如今,视频播客正经历着类似的阶段,关于“是否该有画面”的争论,或许终将变得无关紧要。
从市场表现来看,视频播客的崛起并非偶然。一方面,年轻用户开始从“短内容”转向“长内容”,追求更具深度和思考价值的慢节奏内容;另一方面,B站等平台的扶持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B站视频播客的消费时长达到259亿分钟,同比增长超270%,用户规模突破4000万。这种市场表现与行业质疑的“脱节”,恰恰反映出传统评判框架的局限性。
视频播客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它能否为内容生态带来真实的增量。对于创作者而言,视频播客的低门槛特性打破了传统内容形式的壁垒。过去,专业创作者涉足视频领域往往面临高成本、高竞争的困境,而视频播客更注重“智力输出”而非制作精度,让行业专家和资深从业者能够绕过技术障碍,释放表达力。
以科技UP主「WhynotTV」为例,这位机器人专业博士在实验室训练人形机器人时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但在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方面并不擅长。通过视频播客的深度对谈形式,他一年内涨粉超40万,影响力甚至超过许多知名创作者。这种案例表明,视频播客为专业群体提供了更优的表达场景,降低了创作门槛。
视频播客还推动了垂直领域的深度对话。通过聚集特定领域的创作者和从业者,视频播客让行业新人能够直接对话领域大咖,实现精准粉丝吸纳和变现。例如,科技圈UP主「图灵的猫」通过视频播客与纳米AI创始人周鸿祎、智谱CEO张鹏等行业头部人士对话,不仅为平台补充了专业内容,还帮助创作者从“干货供给方”跃升为“行业对话者”。
这种专业层面的交流,比一般媒体采访更具“业内”属性,能够为创作者带来更高的行业认可和商业价值。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晦涩的专业内容通过视频播客的拆解和呈现,变得既有趣又易懂。在这种内容下,观众常常留下“得到启发”“求授课”等评论。
视频播客的影响力不仅限于科技领域,在知识、文化、时尚等领域同样表现出色。据B站内部人士透露,视频播客已跑出多个商业化案例,尤其是中腰部UP主成绩喜人,多位20万至50万粉丝段的UP主年收入达百万级。这些数据表明,视频播客正在为行业带来真实的用户、内容和商业增量。
视频播客的终极价值,在于成就普通人。B站对视频播客内容题材的开放态度,让非传统意义上的“光鲜创作者”得以脱颖而出。他们或许没有专业的拍摄设备或剪辑技巧,但凭借扎实的知识、独特视角和鲜明风格,通过视频播客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例如,素人UP主「妍妍酱的一天」通过视频播客讲述粉丝投稿故事、分享行业内幕,成为人气“金牌讲师”,其一条讲述团播幕后的视频播客获得近70万观看量。时尚区UP主「伟嘉gaara616」凭借对球鞋文化的深度理解,建立起圈层影响力。深耕女性话题的「Alex绝对是个妞儿」则通过视频播客强化了“女性话题座谈会”属性,打造出风格鲜明的栏目。
这些案例表明,有价值的内容未必诞生于豪华制作,也可以源于真诚的对话、专业的分享和对世界的好奇。视频播客的增量,不在于头部明星或机构,而在于让冷门话题有声量、让小圈层找到归属、让真诚有趣的对话变成持续内容的人。这部分人群,既是B站重点扶持的对象,也是视频播客区别于其他内容形态的独特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