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作为行业标杆,尽管均以电池业务起家,却在十余年间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前者持续深耕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后者则通过横向扩张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整车制造、电子业务、光伏储能及轨道交通的多元化布局。尽管业务模式差异显著,但两家企业均实现了全球市场渗透,海外收入占比均稳定在35%左右。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两家企业均交出亮眼成绩单。宁德时代自2011年成立、2018年上市以来,市值已攀升至1.61万亿元,2020年至今股价累计涨幅达500%。比亚迪则凭借更早的成立时间(1995年)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同期股价涨幅突破600%。值得注意的是,两家企业的市值增长均建立在业绩支撑而非估值扩张基础上——2020年初宁德时代市盈率为53倍,比亚迪为46倍,而当前已分别回落至27倍和23倍。
回顾市场对宁德时代的预期演变,2021年11月曾有机构给出837.3元的目标价,测算逻辑基于新能源汽车增长与储能赛道潜力。尽管2021-2023年实际净利润增速较预测值高出6.9倍,但股价表现却与预期严重偏离。核心矛盾在于行业增速放缓: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从159.8%降至93.4%,2023年进一步回落至37.9%,导致动力电池需求边际减弱。2023年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降至70.47%,行业整体陷入产能过剩困境,价格战与库存积压持续压缩利润空间。
比亚迪的估值逻辑则呈现不同特征。花旗集团2025年5月预测其股价(拆股后)可达229.33-242.33元,采用PEG估值法,将未来三年利润增速与系数挂钩。从财务数据看,宁德时代营收增速已从2021-2022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缓阶段,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9.7%,2025年上半年仅增长7.27%。不过,归母净利润仍保持15.01%-33.33%的同比增速,这得益于碳酸锂价格下行、产能利用率优化及海外业务盈利提升。
比亚迪的财务表现则呈现出"规模大但利润薄"的特点。2022-2023年净利润分别增长445.86%和80.72%,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车销量爆发。但2024年以来增速大幅放缓,2025年半年报净利润增速降至13.79%,这既与国内市场"以价换量"策略相关,也受到海外关税壁垒的影响。从毛利率指标看,宁德时代长期维持在25%以上,ROE稳定在24%左右;而比亚迪毛利率约17%,ROE波动更为明显。
在业务布局的争议中,市场对"专业化"与"多元化"的讨论持续升温。段永平曾指出,低毛利率本质是产品差异化不足的表现,而多元化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宁德时代通过聚焦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在锂矿资源方面形成技术协同,全球市占率已与第二名拉开显著差距。比亚迪虽在整车制造领域占据国内乘用车市场首位,但18家国内车企2024年净利润总和仅为丰田的38.3%,折射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短板。
从投资逻辑看,两家企业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的战略取向。宁德时代代表的"极客主义"路径,强调在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比亚迪的多元化扩张,则试图通过业务协同构建生态优势。当前资本市场更倾向于认可专业化路径的稳定性,但多元化布局的长期价值仍需时间检验。这场关于发展模式的辩论,或许将随着新能源产业格局的演变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