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薪酬争议与公司治理的内部风波,将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伯朗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推上舆论风口。据公司披露,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荣造在连续三年亏损背景下,提出将自身月薪提升至200万元的议案,引发董事会激烈反对。这场矛盾最终导致管理层全面洗牌,新任董事长李博铮上任后直指原管理层存在"制度性掏空公司"行为。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伯朗特累计亏损超过2亿元。其中2023年净利润亏损1.26亿元,毛利率跌至-20.6%;2024年亏损收窄至4468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再度亏损3941万元。在此背景下,尹荣造提出的薪酬方案引发轩然大波——按其提议的200万元月薪计算,年薪酬将达2400万元,远超公司2024年披露的1827万元应付职工薪酬总额。
董事会会议记录显示,8月6日审议的《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遭到4票反对、1票同意。反对董事普遍认为,在公司持续亏损且面临审计质疑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管理层薪酬"不合时宜"。董事杨医华直言:"公司应当先实现盈利,再考虑薪酬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天健与皇嘉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已连续两年对伯朗特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质疑其"应用商销售模式"下的收入真实性和应收账款风险。
新任董事长李博铮在致股东公开信中披露更多细节。他指控尹荣造通过"荣造一号基金"掌控约40%投票权,形成"事实上的公司治理私有化"。信中指出,该基金通过合伙人资金转入机制,使投票权集中于尹荣造个人,导致技术团队与核心管理层被迫减持套现,所得资金转入基金账户。今年5月基金清算后,投票权回归原始出资人,尹荣造随之失去控制权。
更引发争议的是,尹荣造曾于4月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必须从在职员工中产生",此举被李博铮称为"构建权力闭环"。该条款导致外部股东无法直接委派董事,形成"外部进不来、内部不敢反"的治理困局。李博铮在信中直言:"这不是经营,而是掠夺。尹荣造既非技术创始人,也未主持过关键研发,却通过制度设计掏空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5岁的尹荣造持有中专学历,2008年与三位合伙人创立伯朗特,2013年起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尽管目前仍以21.65%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东,但其"万亿市值""百亿定增"等激进言论早已引发市场质疑。2015年营收仅1.31亿元时,他就提出向关联私募基金定向增发3.5亿股、融资105亿元的方案;2020年更宣称要通过应用商资产证券化实现万亿市值。
接任者李博铮现年39岁,拥有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兼具私募基金与产业投资背景。其任职的陕西韩元汇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管理19只基金,个人持有证券、基金从业资格。在9月5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博铮当选董事长,杨医华出任总经理,邓共招、郭金龙、谭小文、周秋华四人担任副总经理,周秋华同时兼任财务负责人与董事会秘书。
这场管理层更迭背后,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深层矛盾。当传统治理模式遭遇现代企业制度冲击,当创始人权威与股东利益产生激烈碰撞,伯朗特的案例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警示样本。随着新管理层到位,这家曾喊出"全球第一大营收"口号的机器人企业,能否走出亏损泥潭,仍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