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订单风暴”。9月初,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签订千台级工业机器人采购协议,计划在两年内分阶段部署于工业、仓储和物流场景。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首笔突破千台规模的商业订单,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
仅隔两天,优必选以2.5亿元合同刷新全球纪录。其主力产品WalkerS2系列机器人单价约30万元,按此计算,800台交付量虽不及星尘智能的规模,但金额创下新高。7月,该公司刚以9051万元中标汽车行业设备采购项目,短短两个月内连续斩获大单,凸显头部企业在工业场景的领先地位。
数据揭示行业集中度: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的中标项目超83个,合同总额近3.3亿元。其中,优必选、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三家企业占据六成市场份额。宇树科技以7次中标领跑行业,其产品覆盖通用和工业场景;智元机器人则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联合多家上市公司建立合作网络,试图突破量产瓶颈。
然而,订单激增的表象下,行业仍面临深层挑战。技术路线的分歧尤为突出:具身合成数据领域存在“视频合成+3D重建”与“端到端3D生成”两条路径。前者通过视频生成和结构化建模构建语义模型,后者直接利用图神经网络生成空间数据。两种路线在机器人驱动方式、控制算法和大模型耦合上均未形成共识,技术收敛信号尚未明确。
资本市场的克制反映行业理性。主流机构设定两条红线:单团队人数不超过100人,单轮融资与团队阶段不匹配则不跟投。这种策略旨在将资源分散至多条技术路线,避免“押注式”投入导致资源枯竭。某知名投资人表示:“现在不是烧钱抢地盘的时候,而是要为不同路线保留试错空间。”
订单交付模式透露出谨慎态度。多数合同采用“小批量试水”策略,首期交付50至100台,验证效果后再扩大规模。采购方通过此模式降低风险,企业则借助真实场景优化技术。例如,星尘智能为仙工智能提供的机器人需解决“非规则场景搬运”难题,但其Demo演示的抓取能力尚未通过工业场景长期验证。
量产难题远超硬件组装。沃尔沃汽车深度学习负责人刘斯坦指出,机器人落地需满足两大条件:足够的智能水平和长期的可靠性。在造船厂等重工业场景,机器人需频繁搬运钢筋等重物,硬件耐用性面临严苛考验;餐厅场景中,机器人故障可能导致运营中断,造成巨大损失。开普勒机器人虽能连续工作8小时,但长期运行后的关节劳损和夹具耐用性仍需验证。
历史教训为行业敲响警钟。达闼科技曾中标中国移动2.7亿元项目,却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摆。2025年3月,其上海总部及多地分支机构出现欠薪裁员,被执行标的超2500万元。松延动力估值从2亿元飙升至12亿元后,因商业化滞后遭投资方退出,陷入“融资—烧钱”循环。这些案例暴露资本“快进快出”与行业慢周期的错配风险。
当前,企业更注重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的平衡。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材料企业、联合制造伙伴构建产业链;宇树科技则依赖资本运作加速技术落地。刘斯坦总结:“只有在具体场景中运行一段时间,机器人的缺陷才会显现,硬件优化才能有的放矢。”
行业终局或许不在于订单规模或融资速度,而在于谁能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某机器人企业CTO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爆单,而是能通过场景磨合不断进化技术,最终实现商业闭环的能力。”在这场马拉松中,耐心或许比速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