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将至,月饼作为传统节日的标志性食品,正以全新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今年,全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发力,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强化,推动月饼市场告别“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向绿色消费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海南省、山东潍坊、广西柳州等地市场监管局近期陆续发布提醒函,明确要求企业拒绝过度包装,践行绿色消费理念。这一行动与国家层面的长期布局形成合力——自2021年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及第1号修改单,对月饼包装层数、成本、材质等提出量化要求: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禁止使用贵金属和红木等昂贵材料,严禁与其他商品混装,同时鼓励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包装。
过去,月饼市场曾陷入“包装竞赛”的怪圈。部分商家通过复杂设计、奢华材质为产品披上“高端外衣”,借机抬高价格;消费者为“面子”买单,导致资源浪费与消费成本双双攀升。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月饼作为文化载体的本质,更引发行业无序竞争,甚至滋生不正之风。例如,某些礼盒中月饼仅占整体体积的30%,其余空间被无效填充物占据,造成严重的材料浪费。
政策落地后,市场反应立竿见影。苏州稻香村等知名品牌率先调整策略,简化包装设计,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品质提升。据企业反馈,优化后的盒装月饼因性价比突出,反而更受消费者青睐。这一转变印证了当前消费市场的理性趋势——消费者愈发关注商品本质,对“华而不实”的包装说“不”。
从社会层面看,限制过度包装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每减少一层包装,就意味着少消耗纸张、塑料等资源;每简化一项设计,就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这种转变不仅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更为培育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实现月饼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需多方协同发力。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创新设计替代奢华堆砌,例如采用可降解材料或开发多功能包装;消费者需树立理性消费观,优先选择简约实用的产品;监管部门则需持续强化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通过典型案例公示形成震慑效应。
如今,走在各大商超的月饼专区,简约风格的礼盒已成为主流。这一变化背后,是政策引导、企业转型与消费者觉醒的共同作用。当月饼褪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寄托乡思、传承文化”的本质,传统节日的温情与纯粹得以真正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