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走向应用?

   时间:2025-09-18 18:58:28 来源:央广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新一轮变革。作为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的典型形态,"具身智能"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前沿。这类具备自主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终端,正在重塑工业生产、服务场景乃至日常生活的运作模式。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2.95亿元,占据全球近三成份额,技术迭代与产业落地呈现双向加速态势。

在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一台人形机器人正完成基因样本处理的全流程操作:从精准抓取微升级液体到控制离心机参数,再到跨设备传递样本,整套动作无需人工干预。这种突破性能力的实现,依赖于团队研发的"大小脑协同"架构——通过视觉传感器捕捉环境信息,大模型进行任务拆解与路径规划,小脑则负责精确执行运动指令。"机器人需要同时处理几十个连续动作,每个步骤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项目负责人连文昭教授指出,力觉与触觉传感器的引入,使设备在定量任务中的精度已超越人类操作。

支撑这类复杂行为的数据采集,正在天津的机器人数据工厂规模化展开。这座全球最大的触觉数据生产基地,每日产出50万条多模态数据。工作人员佩戴的特制数采手套集成近4000个触觉传感器,可实时捕捉抓取力度、物体纹理等27个维度的物理反馈。"我们研发的微型角度编码器能检测0.1度的手指弯曲变化。"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许晋诚展示的数据采集系统显示,通过20组高清摄像头与力学传感器的同步记录,每条数据均包含视觉、触觉、轨迹等六维信息。这些经过标注的高质量数据,正在训练出适用于超市理货、精密装配等垂直领域的专用模型。

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北京亦庄依托"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已聚集300余家生态企业,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链集群。上海则提出到2027年培育500亿元级核心产业,重点突破仿生关节、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在制造业重镇深圳,45亿元专项资金直指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凭借24%的全球供应链占比,正加速构建从芯片到整机的完整生态。与此同时,浙江、安徽等省份通过省级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形成多层次产业布局。

从春晚舞台到手术室,从物流仓库到养老机构,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持续拓展。在苏州某汽车工厂,搭载通用视觉感知系统的巡检机器人已实现自主导航与缺陷识别;上海某养老院内,服务机器人可完成药品分发、紧急呼叫等20余项护理任务。行业专家指出,随着数据采集效率提升与算法模型优化,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这场由"具身智能"引发的制造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