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国家智能制造重点方向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已走过十年转型之路。这十年间,政策指引从单纯的技术研发延伸至标准体系构建、道路测试规范、示范应用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及网络安全保障等全产业链环节,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深度迈进。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前夕,汽车制造业对“智能网联”的认知已升维为“AI时代”的产业变革。9月17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上演了一场科技与汽车的对话——吉利银河M9大六座SUV的亮相,成为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口中“AI时代答卷”的具象化呈现。这款车型不仅是吉利“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收官之作,更以“新汽车”定义重新解构了交通工具的物性边界。
回溯至2015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两个蓝色吉利行动”时便强调:“转型期需兼顾传统优势与创新突破。”彼时他列举的机电能力、品质控制、成本控制等核心能力,与当下人机交互、无人驾驶、能源管理等新赛道形成鲜明呼应。这种战略延续性,在吉利银河M9上得到了技术层面的集中兑现。
当前,多数车企对AI造车的理解仍停留在“机械基底+智能硬件”的叠加阶段,通过堆砌电池、车机、激光雷达等配置实现短期体验提升。但这种路径易陷入“单车智能”的局限,导致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云(V2N)、车与人(V2P)的协同存在割裂。究其根源,在于行业更倾向于参与硬件军备竞赛,而非投入软件逻辑的长期优化。
吉利的选择是“难而正确”的路径。从项目启动之初,其技术目标便定位为打造移动智能终端、能源节点、数据采集器与生态空间的四维融合体。这一思路源于“智能吉利2025”战略拆解的“一网三体系”——通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及卫星星链构建智能科技生态网,为AI汽车奠定技术基座。
经过五年布局,吉利在AI“三大引擎”领域已占据先机:与阶跃星辰、千里科技等伙伴共建的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23.5 EFLOPS,居中国车企首位;星睿AI大模型体系与多模态大模型深度融合;10T token数据与40B汽车垂类数据构成训练核心。更值得关注的是卫星星链进展——9月9日发射后,吉利星座在轨卫星增至52颗,全球除极地外已实现实时无缝通信,一期72颗卫星组网计划将于年内完成。
这种体系化能力在吉利银河M9上转化为具体产品力:全球首个可大规模量产的超拟人情感智能体“Eva”,实现类人语音交互;AI数字底盘通过扭矩分配算法,兼顾4秒级破百性能与4L级馈电油耗;“星睿AI云动力2.0”控制系统融合环境感知与云端数据,动态匹配驾驶场景;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5方案支持城市无图NOA及全场景泊车。这些技术突破共同构成了用户可感知的“新汽车”体验。
在技术维度之外,吉利银河M9还通过“旗舰平权”策略重塑价值标准。17.38万元至23.88万元的定价区间内,车辆集成了88.3%得房率空间设计、双腔远端气囊、神盾插混专用电池(通过六大魔鬼串行试验)、路特斯团队调校底盘、30英寸6K天际屏及27扬Flyme Sound音响等配置。这种将高端配置下放至主流价格带的做法,打破了“高价=高端”的传统认知,让消费者以更合理成本获得跨越式体验。
随着吉利银河M9的加入,吉利银河已形成完整产品矩阵。以“9”为节点,这款车型不仅完善了品牌布局,更以技术整合与价值重构重新定义了“AI时代新汽车”的边界。当行业陷入内卷竞争时,吉利的选择为市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技术创新与体验升级,实现产业活力的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