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当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调侃时,现实中的机器人产业却正朝着“进厂打工”的方向大步迈进。近日,宇树科技副总经理杜鑫峰在公开场合透露,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已在文娱表演领域广泛应用,同时在工业巡检、电网运维、储能管理等多个场景中展现出实用价值。杜鑫峰强调,未来机器人不仅能为生活提供情绪价值,更将深入复杂、繁重且重复的工作领域,成为“打工人”的新选择。
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热议。有人担忧:“我还没找到工作,机器人却要抢饭碗了?”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距离真正“取代人类打工”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例如,机器人要适应工厂环境,需先解决工作环境感知与流程熟悉的问题。目前,这一过程仍面临技术挑战,需通过真实环境数据采集与仿真训练不断优化。
具体而言,机器人需在人工遥控下完成抓取、移动等基础操作,积累有效任务样本;同时,依托算力在三维孪生环境中批量生成训练场景,实现“进化”。以宇树科技为例,其早在2022年6月便推出了工业级四足机器人B1,成功进入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等非结构性环境,替代人工完成搬运、抢险救灾等任务。这种“先野外后工厂”的路径,暂时缓解了公众对就业的焦虑。
尽管技术尚未成熟,但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前景已引发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9月17日,有消息称估值超百亿的宇树科技计划于10-12月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A股市场的热情。其中,间接持股0.3%的首开股份股价连续涨停,市值暴涨152%,相关概念股集体走强,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
宇树科技之所以备受追捧,与其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密不可分。数据显示,其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近70%,稳居行业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已涉足军工领域,产品覆盖多场景应用。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定价策略也颇具竞争力。2019年,其发布的后空翻四足机器人AlienGo售价40万元,仍卖出数百台;2020年,教育版四足机器人A1以不足10万元的价格打破行业底价;2021年,消费级四足机器人Go1售价降至1.6万元,年出货量近千台;2023年7月,新品Unitree Go2起售价仅9997元,首次将消费级机器狗价格拉至万元以下,引发同行震动。
从高端定制到大众消费,宇树科技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边界。尽管当前“机器人打工”仍面临技术瓶颈,但其商业潜力与市场影响力已不容小觑。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机器人或许真的会成为人类职场的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