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加剧,芯片工艺的升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5年,各大旗舰手机均未搭载2nm芯片,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iPhone 17系列搭载的A19和A19 Pro芯片采用台积电N3P工艺,而联发科天玑9500和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也选择了相同的工艺路线。
联发科在2nm芯片领域创造了意外。该公司宣布其2nm芯片天玑9600已完成设计流片,成为首批采用该技术的企业之一,预计2026年底实现量产。值得注意的是,联发科在量产前一年就公布了这一进展,提前量超出行业预期。按照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计划,2026年底除天玑9600外,苹果A20系列、高通第六代骁龙8至尊版以及三星Exynos 2600都将导入2nm工艺,标志着2nm芯片的竞争将在2026年全面展开。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2024年10月的业绩会上透露,2nm芯片的需求“超出预期”,甚至超过3nm芯片。这一判断引发疑问:台积电2024年4月才接受2nm订单,下半年开启量产,为何能在10月预知需求?前台积电工程师吴梓豪解释,台积电拥有顶尖的市场研究团队,能够整合全球客户需求,包括英伟达、特斯拉、AMD等。由于晶圆厂建设周期长达4年,苹果等无厂芯片设计公司需提前提供订单预测。晶圆代工协议中的产能预测条款也要求客户提供合理订单预测,以便代工厂安排产能。
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苹果、AMD、英伟达、联发科等台积电前十大客户均已预订2nm产能,其中苹果2024年贡献了台积电25.18%的营收,成为最大客户。联发科已公布量产时间,苹果预计将率先获得台积电2nm产能。AMD在4月台积电释放产能时宣布,其下一代霄龙数据中心处理器“Venice”将采用2nm工艺。英伟达的Rubin Ultra因封装尺寸限制,也将导入2nm。业内人士透露,比特大陆可能是台积电2nm工艺的全球首发客户,其矿机ASIC芯片制造相对简单,可借机熟悉新节点。
相比台积电,三星的2nm客户信息较少。除自家Exynos 2600外,业内传闻高通可能回归三星怀抱。2nm芯片的需求激增,本质上源于3nm向2nm跨越带来的性能提升。台积电披露的数据显示,N2节点晶体管密度较第一代N3E增加15%,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10%-15%,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25%-30%。联发科也证实,台积电增强版2nm制程技术逻辑密度增加1.2倍,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18%,同等速度下功耗减少约36%。
2025年旗舰手机未采用2nm芯片,主要因台积电的量产节奏。按计划,台积电2nm原定2025年年中开启产能,但手机客户若想在2025年量产2nm芯片,时间窗口过于紧张。芯片设计从业者指出,流片到回片需数月,回片后还需数月进行功能和性能调试。即使苹果在2024年底完成A20芯片流片和测试,也要到2025年6月才能投片量产,无法赶上iPhone 17的备货节奏。
良率问题也是手机厂商未追2nm的因素之一。3nm节点早期良率约60%,后期N3E和N3P逐步提升至80%以上,2nm节点预计将经历类似过程。业内人士预估,2nm产品导入初期良率可能超过70%,2026年爬升至80%。早期良率低导致价格较高,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会选择良率提升后量产。苹果虽与台积电签订“成品交付”协议,只为良品芯片付款,但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认为,苹果采购成本已包含不良芯片成本,新款iPhone处理器成本逐年大幅增加即为例证。
海外晶圆厂均在攻关2nm量产,节点命名略有差异,但均采用GAA晶体管架构,并规划后续迭代采用背面供电技术。背面供电技术可将电源连线和信号连线分开,转移至集成电路背面,降低电阻,提升晶体管密度和性能。量产节奏方面,三星和台积电按计划推进,英特尔则因技术挑战和管理层变动,取消了2024年底开放2nm产能的计划,18A工艺短期内不接外部新单,全力冲刺14A工艺。
产能方面,TrendForce透露,台积电2025年预计有四座2nm晶圆厂满负荷运转,总月产能达6万片晶圆。业内人士称,新竹科学园Fab 20月产能至少6万片,高雄Fab 22预计月产能3万片,2025年2nm月产能至少9万片至12万片。三星4月被曝2nm月产能为7000片晶圆。
2nm节点的研发竞争可追溯至数年前。三星2021年10月宣布启动2nm研发,台积电则更早,2019年6月进入研发阶段,计划投入超过8000名工程师建立全新2nm研发线。主流晶圆厂2nm节点研发用时4至6年,每年研发资本开支普遍超过10亿美元,台积电2022年达36亿美元。巨额投入不仅体现在技术方案上,也体现在对ASML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的争抢上。2022年,三星通过李在镕访问ASML争夺设备,但全球首台单价近4亿美元的高数值孔径EUV于2023年底被英特尔拿下,2024年英特尔再度接收一台。台积电初期对争抢先进光刻机表现保守,但在对手行动下,魏哲家2024年访问ASML,传闻获得“搭售优惠套餐”。台积电研发副总张晓强多次表态高数值孔径EUV太贵,称将继续寻找替代方案。
过去几年,业内持续讨论摩尔定律是否已失效。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7nm节点开始,时间从24个月延长至30个月,7nm、5nm、3nm和2nm量产时间分别为2018年、2020年、2023年、2025年,平均30至36个月。业内预计,1nm往后节点时间将拉长至40个月以上。节奏拉长导致无厂芯片设计公司多代产品停留在一个大节点上,如苹果A系列在3nm节点停留3年。
台积电规划显示,2nm节点有N2、N2P、N2X和升级版A16(1.6nm)四个迭代,加上第二代GAA架构的A14(1.4nm)工艺,对应苹果A20至A23四代芯片,2030年导入1nm工艺,量产A24系列芯片。这意味着从2nm到1nm至少需5年。节点升级主要对应名称和线宽升级,不代表晶体管数量不提升。3nm节点已做多个迭代,如N3E相比N3同性能下功耗降低32%,同功耗下性能提升15%;N3P相比N3E同性能下功耗下降5%-10%,同功耗下性能提升5%。
2024年4月,前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和首席科学家黄汉森共同署名发表文章称,半导体技术发展已到达隧道尽头,未来将不再单纯依赖工艺制程变化,材料和封装技术也将成为提升晶体管数量的关键。文章写道:“过去50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像走在隧道里,前面的路很清晰。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隧道的尽头。从这里开始,半导体技术将变得更加难以发展。然而,在隧道之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再受过去的束缚。”